曹祎遐
核心观点
中国传统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而将文化创意与制造业有机融合,以“创意+”的形式激发中国制造新活力,不仅有助于“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的实现,更可以助力中国制造的创新转型
“十三五”时期,通过创新引领发展、通过信息技术促进转型、通过融合提升竞争力成为中国制造转型发展的关键要素。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高速增长、雄冠全球,但高能耗、低技术、低创新、低附加值却让中国制造业在世界大舞台上难以真正扬眉吐气。中国传统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而将文化创意与制造业有机融合,以“创意+”的形式激发中国制造新活力,不仅有助于“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的实现,更可以助力中国制造的创新转型。
培育制造业转型新动力
如何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已经成为未来五年中国制造业必须跨越的一道屏障。从制造业发展的整体性角度出发,将制造业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将创意思维贯穿融合于制造业的全产业过程中,促进创意设计成为制造业产业发展的原动力,通过“创意+制造”培育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新动力或将是转型突破的良方。
一件普通产品的生产过程,包括设计环节、原材料采购、订单处理、生产制造、仓储物流、批发经营与终端销售等七大环节,以此构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传统制造业中单纯的制造环节缺乏丰厚的利润,这凸显了“中国制造”的尴尬。而“创意+”的引入,则是将创意设计融入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充分释放产业的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的应用,精准把握消费者的不同层次需求,提升产业链各环节的附加价值,推动传统制造企业向微笑曲线的两端扩展。具体来说,制造业产业的创意化是推动制造业产业链上下游整合的过程。这要求企业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将产业链的不同环节进行垂直一体化或者剥离,整合上游原材料供应,降低制造业的成本,让企业享有定价权,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优化下游销售物流系统,拓宽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制造业企业的成败在于消费者对产业链最终产品与服务的认可度,而创意设计正是将消费者偏好与产品特征进行融合对接。
拓展制造业的发展空间
随着新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创新创业活力的不断释放,传统制造业的发展空间已被重新定义。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战略的实施,“互联网+制造业”已经在彻底地改变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模式,将信息技术融入传统制造业、以互联网平台为工具、实现制造业的信息化;另一方面,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创新的活力带动了新产业、新业态的蓬勃发展,传统制造业产业在优化升级过程中的跨界融合越来越普遍。
全球制造业正向智能制造转变。在智能化设计的背后,“互联网+”将全面颠覆企业运营模式和发展思维。在需求、设计、生产与销售等环节中加入云计算、大数据分析与认知计算,实现互联网化协作以及信息的实时互换,为生产经营活动的决策制定提供技术保证,实现生产要素的高效配置。
而“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业的“创意+”绝非是不加选择地融入创意元素,而是建立在服务与引领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所谓“服务”,是指针对顾客当下的需求,为其提供满足物质、精神等诸多层面的有形或无形产品。而“引领”则是强调制造业在进行创意设计时,应当拥有一定的前瞻性,对消费者需求形成合理预期,指导其创新方向。目前,我国制造业“舶来品”不计其数,但多数忽略了消费者对本土文化核心价值的需求。以高档消费品市场为例,国人购买了全球47%的高档消费品,但至今我国却没有一个被世界认可的本土高档消费品牌。这种现象不仅反映了消费者对国外品牌的追崇心理,也源于相关企业未能创造性地塑造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时尚产品。
夯实制造业的创新基础
当前,制造业拥抱创意设计产业的趋势愈加明显,但是目前的融合还只处于起步阶段,不仅在行业间发展不均衡,而且创意化进程不够深入。作为制造业大国,我国钢铁、化工、汽车、电子信息产业的创新能力与制造水平相对较高;而偏向于设计与研发方向的电子类产品,如机械装备、家电等领域的设计公司较少,产品创意研发与设计部门未得到充足的重视。此外,大部分设计企业往往将着重点放在产品的外包装设计改进方面,忽视产品的内在品质、材料工艺等实质性设计改进,导致产品设计本末倒置。“创意+”的实施可以有效夯实制造业的创新基础,促进制造业企业对创意设计的再认识,推动创意设计成为制造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创意设计产业一般具有集聚效应,地理位置的接近将带来设计企业间的频繁交流与合作,正外部性的传递将有效降低创意设计成本。以韩国大德科技园区为例,科技园区内汇集了韩国高等科研学院等4所高等学府,70多家科研机构,2000多家技术研发企业。该科技园区内设计产业的集群不仅为韩国国内的设计研发与创业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氛围,而且带动了周边地区制造业的崛起,形成了各大产业圈。而依托“创意+”在制造业企业中的融合发展,有助于实现企业与创意设计研究研发机构的无缝对接,一方面为企业提供了现实的创新支撑作用,强化了企业间资源互补的优势,提升了创意设计在传统制造业企业转型中的效用;另一方面也为制造型企业夯实了未来发展的创新基础,帮助企业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为制造业企业长期健康发展提供创新支持。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