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榻上的以色列前总理沙龙
以色列前总理阿里埃勒·沙龙因重度中风昏迷八年后,2014年1月11日在特拉维夫谢巴赫康复中心去世,终年85岁。
作为以色列最精明且最负争议的政治和军事领导人之一,沙龙从中东地区的战火中走出,以“推土机”的强硬形象登上政坛顶峰,他的自传书名正是“武士”。他时常在政治家与政客之间“变身”,尤其在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和平进程中,既有造访阿克萨清真寺引发流血冲突、开建约旦河西岸隔离墙等惊世之举,也有力排众议、单方面从加沙地带撤离等勇敢决定。只是,在他昏迷八年后,巴以和平依然难见曙光。
战争“英雄”
沙龙1928年2月26日生于特拉维夫附近沙龙地区的马拉勒村,父母是来自白俄罗斯的犹太人移民。17岁时,他加入犹太人秘密民兵组织“哈加纳”,对抗当时统治巴勒斯坦的英国人,早早展现出军事天分,不到20岁就历任“哈加纳”教官、连长、侦察队长等职。“哈加纳”后来成为以色列国防军。1948年,沙龙参加以色列独立战争、即第一次中东战争,身负重伤,伤势影响终生,一只眼睛几乎失明。
1953年,沙龙负责组建和指挥101部队,专门越境报复巴勒斯坦游击队和阿拉伯国家武装力量,手段强悍。沙龙认为,唯有狠狠打击,才能令对手彻底服气。
1956年10月,沙龙作为伞兵旅旅长参加英国、法国联合以色列发动的苏伊士运河战争。他不顾时任以色列总理果尔达·梅厄夫人反对,自行率伞兵与西奈半岛埃及部队交战,阿拉伯国家指认他率伞兵旅虐杀战俘,举世哗然。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沙龙率领装甲师,参加以色列夺取戈兰高地、吞并约旦河西岸和西奈半岛的多场战役。
1973年10月“赎罪日战争”、即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已经步入政坛的沙龙重返部队,出任装甲师师长。他冲锋在前,头部受伤,包扎绷带继续作战,极大鼓舞了以色列军队士气。这支装甲部队成为第一支通过苏伊士运河、包围埃及部队的以色列军队。沙龙也因此被以色列视为“战争英雄”。
▲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沙龙(中)等人在苏伊士运河西岸
政坛“王者”
以色列政坛强人辈出,但几乎只有沙龙称得上“王者”。现任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前总理埃胡德·奥尔默特、现总统希蒙·佩雷斯等无论资历,还是人气,无法与沙龙相提并论。以色列媒体把沙龙称为开国总理本·古里安之后“第一人。”
1973年7月,沙龙辞去军职,竞选议员。一开始持怀疑态度的人,发现沙龙凭借战场经验,很快拼杀出一片政治天地。1977年他再度当选议员,加入执政的利库德集团,出任农业部长,任职期间推行定居点计划,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大肆兴建犹太人定居点,由此得名“定居点之父”。也正是沙龙,2005年9月强行清空加沙地带21座犹太人定居点。
1981年8月,沙龙出任国防部长。1982年6月,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次年3月,黎巴嫩首都贝鲁特难民营大屠杀事件曝光,调查发现,沙龙直接对此事负责,他被迫辞去国防部长一职,政治前途严重受挫。
但是,沙龙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理念。20世纪80年代,沙龙表示,未来巴勒斯坦国将从他手中建立。正是这个表态,触动现任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马哈茂德·阿巴斯当时萌发秘密接触沙龙的念头。
1984年沙龙作为工商部长重返政坛,后任住房部长。1996年利库德集团重新执政后,内塔尼亚胡出任政府总理,沙龙“能屈能伸”,在这名政治对手手下担任国家基础设施部长、外交部长,直至1999年9月击败内塔尼亚胡当选利库德集团党魁。
▲2001年,当选以色列总理的沙龙在耶路撒冷老城的哭墙祈祷
2000年9月28日,沙龙突然造访位于东耶路撒冷的穆斯林圣地阿克萨清真寺,由此引发长达五年的巴以流血冲突。也正是这场冲突,再次把沙龙推向以色列政治巅峰。2001年,沙龙以利库德集团领导人身份当选总理。此后五年,他在政坛长袖善舞,麾下利库德集团势力逐渐扩大,相对温和的工党影响越来越小。以色列政坛出现一人治下、相对稳定的局面。
阿以“恩怨”
沙龙众多绰号中最为出名的是“推土机”,缘于他对阿拉伯人的铁腕政策。历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战争英雄”沙龙在阿拉伯人看来,就是杀人魔头。“沙龙”这个名字在中东阿拉伯国家最遭人咬牙切齿。在加沙地带,垃圾桶上曾到处写着沙龙的名字。沙龙就任总理以后,巴以冲突骤然升级。
沙龙上台后,宣布不与时任巴勒斯坦领导人亚西尔·阿拉法特打交道,数次重兵围困阿翁位于约旦河西岸的官邸。2004年11月11日,阿拉法特去世。2005年2月8日,沙龙与新当选的巴勒斯坦领导人阿巴斯举行会谈,达成停火协议。同年8月15日,沙龙政府启动酝酿了近两年的单边行动计划,随后一个月内成功完成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共计25个犹太人定居点的撤离行动,结束对加沙长达38年的占领。
沙龙并非一开始就主张“单边撤离”。他的思想经过转变,最后认为,以色列应该根据地缘政治利益和人口分布特点来划分边界,在保留西岸大型犹太人定居点同时,果断拆除小型定居点。这一计划在以色列内部引起轩然大波,却在国际上赢得好评,即便是曾经与沙龙“保持距离”的人也开始相信,只有他能够为和平进程“拍板”。
——摘选自《作家文摘》合订本
作者:胡若愚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张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