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联纪念馆大门,即“中华艺术大学”原址的大门口。此处将取代原来的边门,调整为新观展入口。如此一来,进门就是院子,视野开阔,还能一睹该馆的建筑风貌。(左联纪念馆供图)
今天是左联成立90周年的日子。作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诞生地,位于虹口区多伦路文化名人街上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纪念馆(下称“左联纪念馆”),日前完成了近20年来最大规模的修缮改建和展陈改版工程。虽然左联存在的时间仅仅6年左右,但它对后世影响深远,左联领导的左翼文艺运动培养了一大批进步青年,为20世纪以来中国无产阶级文学、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那么,新馆与以往比有哪些不同?有什么“重磅”新展品?近日,记者前往因疫情影响暂时闭馆的左联纪念馆,并精选了十大展陈。在这里,依据新观展动线带各位看官“云观展”。
一、一楼左联成立大会会场(见上图,左联纪念馆供图)
这是进入纪念馆内参观的第一站,值得一提的是,这里保留了1920年代的天花板和地面,并根据文献复原了大会场景。
1930年3月2日下午2点,左联成立大会在这里召开,约50人出席会议。讲台前坐着由大会推举的鲁迅、夏衍、钱杏邨三人组成的主席团,当时中央文委书记潘汉年代表共产党讲话,鲁迅发表了著名的演讲《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最后大会通过纲领,选举夏衍、冯乃超、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7人为执行委员,周全平、蒋光慈为候补常务委员,通过了17项提案。大会历时5小时,直到晚7点结束。至此,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第一个革命文学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宣告成立。
二、二楼“红色文化之旗”序厅(见上图,左联纪念馆供图)
抬头看,一幅幅老照片映入眼帘:左边展现的是“十里洋场”,右侧则是被国民党迫害的爱国人士、穷困潦倒的平民百姓,正中是一组长条形的电子屏,左翼作家们的姓名通过走字屏的形式不断向中间聚集。“这些‘走动’的名字,寓意着大批文化人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从四面八方涌向上海,建立起大量左翼文化机构、社团和组织,这就是左联诞生的时代大背景。”在该馆工作了13年的资料部主任顾良辉告诉记者,新展陈的内容从原本仅是对左联的介绍,调整为以左联发展为主轴,加入文总、剧联、美联、社联及电影小组、音乐小组等左翼文化团体的发展历程,构成了更完整的左翼文艺运动史。
三、“左联五烈士”之一柔石的“手作”遗物(见上图)
1931年1月17日、18日,李伟森、柔石、胡也频、冯铿、殷夫等5位左联盟员在上海汉口路东方旅社开会时,由于叛徒的出卖被捕,2月7日在龙华英勇就义,史称“左联五烈士”。
此次新策划的展陈,有一片区域专门展示“左联五烈士”的成就和生活物品。其中就展示了柔石“手作”遗物,包括他亲手制作的笔筒、印章以及他手绘的植物学笔记。
四、楼适夷来信(见上图,扫描件系左联纪念馆供图)
在左联纪念馆馆长何瑛看来,几经曲折终于获得的一封左联盟员楼适夷的亲笔信,堪称此次展出的“重磅新品”。这是去年纪念馆在征集展陈资料时,获取的左联盟员信札中的一封信件,该套信件主要包含了夏衍、廖沫沙、周而复、王西彦等数十位左联盟员致左联研究学者姚辛的书信。目前纪念馆正在整理研究信中的内容,今后将会有更多信件向公众展示。
五、“会说话”的左联盟员生活用具(见上图)
在此次新展中,有几件“会说话”的文物——从各路探馆者到馆长何瑛,都难掩对它们的喜爱。记者大胆预测,此展厅将成为新展中最受欢迎的“打卡地”。
“这是茅盾的书桌,他曾在这张书桌上为《文汇报》《华商报》《大公报》等撰稿……”点击二楼独立小展厅的触屏,展厅中的6件文物便开始“自报家门”。它们中有茅盾夫妇居住在大陆新村用过的书桌,瞿秋白在谢旦如家避难时用过的酒精炉,丁玲晚年居住在北京时用过的沙发、竹椅和茶几,夏衍晚年时用过的衣橱和衣帽架……每个家具背后都承载了一段历史故事。
六、三楼“纪念馆最美的地方”(见上图)
原本是办公区域的三楼,现在成了“纪念馆最美的地方”。《呐喊》《子夜》《毁灭》《萧伯纳在上海》……269本左翼相关书籍陈列于三楼展厅两侧墙上,形成一面“书墙”,整个展馆中展示的书籍比原本翻了至少一倍。这里主要展示了左翼文化的代表性成果,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杂文、戏剧、报告文学、翻译等。展厅另一侧以左联电影海报、版画等为装饰。
馆长何瑛告诉记者,原本的展陈只有两楼,展览面积在120平方米左右,现在三楼、一楼原来的办公区域都拿来做展览,总展览面积达到了350平方米。“我们想利用这次大修的机会,尽可能多地展示新世纪以来,关于左联的研究新成果,以及馆内近20年征集到或收到市民捐赠的实物、史料。”
七、“书墙”上的双版本《呐喊》(见上图)
在“书墙”上,唯有鲁迅的《呐喊》出现了两次:一本中文版,另有一本俄文版。
在三楼展厅中的墙面上,有两块电子屏可供观众点击查阅,一块是电子阅读装置,可查阅部分左翼书籍,包括封面、内容概况、目录、精彩章节、书内插图等信息正不断输入电脑库中;另一块电子触屏,可供观众免费查阅超星上关于左联的各项研究成果,只要输入关键词即可搜索。
八、左翼老电影放映厅(见上图)
在三楼展厅正中,摆着几只藤条圆凳,正对一堵白墙,原来是个观影处。据介绍,开馆后将在这里每天播放一部左翼老电影,有《风云儿女》《春蚕》《大路》《桃李劫》《渔光曲》等。纪念馆资料部主任顾良辉介绍,新开辟的三楼定位是集展示、学习、休息功能三合一的多功能空间,可用于交流研讨、讲座沙龙、阅读小憩等。
记者相信,在有阳光的午后,这里还将承载一个新功能——“网红”拍照地,亲测实景真的太美了!
九、左联盟员口述实录短视频(见上图,左联纪念馆供图)
在二楼观影厅里,播放着1980至1990年代对当时健在的5位左联盟员的采访视频,短短几句话截取的是每位发言者的“高光”时刻。
从观感上来说,“有声”,是新装修的左联纪念馆与原馆的最大不同,这个90年的老建筑第一次跨入“大屏时代”,用声光带给观众“浸入式”体验。馆长何瑛说,视频展陈部分多选择了不超过三分钟的短视频,“这更符合人们的观展体验,我们希望用短视频‘吸睛’,大家感兴趣可以再通过扫二维码、点击触屏等方式获取更多信息”。
十、一楼尾厅的“星光背景墙”(见上图)
在展览的最后环节,是一楼的尾厅。此处有一面星光背景墙,墙上有着数十位左联盟员金色签名。签名墙下有一长条的显示屏,滚动播放着200余位左联盟员的头像,点击进去就能显示该盟员详细介绍,可供三位观众同时操作。何瑛介绍,原本展陈中对左联盟员的介绍是一本打开的书,内含100多位盟员的名字、生卒年月等简单信息,这次通过电子屏还能显示他们的生平以及“在左联期间做过哪些事、有什么代表作,只要能查到资料,我们都尽量放上去”。签名墙旁陈列着茅盾、夏衍、夏征农、许幸之、王尧山等20余盟员的珍贵墨宝,观众可以一睹左联盟员的书法。
何瑛告诉记者,最近纪念馆的展陈布置还有些收尾工作,主要是二维码的制作和黏贴。其实在此次新展策划过程中,最难的就是“忍痛割爱”——策展人王锡荣在写策展大纲时,一开始就写了四五万字。“限于展馆条件,最后我们几易其稿,只能留下万把字。”何瑛说,对于割爱的部分,馆方决定通过在展板上、展品旁张贴二维码的形式,让观众作为拓展阅读了解更多历史。同时,考虑到讲解员人数有限,观众也可以通过关注官方公众号“左联会址纪念馆”点击线上讲解,获得语音导览。
待疫情结束,左联纪念馆正式向公众开放时,欢迎大家带上这份“指南”去“打卡”噢!
作者:单颖文
摄影:除署名外,均文汇报记者单颖文摄
编辑:张懿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