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沪后的首个工作日,党的二十大代表、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车间主任杨戌雷直奔劳模创新工作室。
在赴京参加党的二十大期间,他将正在进行中的几项关键技术改造项目交给同事。如今重返岗位,他说,要第一时间看看项目进度才放心,也要将大会精神传递给一线工人。
第一场宣讲会上,杨戌雷的“听众”是日夜与他打交道的工友们。不谈个人成长经历,他将主题放在了会场见闻。“大会是怎么开的”“你在现场说些什么”……大家七嘴八舌地问起感兴趣的问题,杨戌雷一一回答,并配以生动细节,声情并茂还原大会现场。
这份“超强记忆力”,源自他在北京参会时写日记的习惯。密密麻麻的日记本里,记录着会场观点,也写下心情感悟。“有真实丰满的故事,更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杨戌雷解释,写日记是为了更好留存会场观点、参会细节,让宣讲更具画面感,也让二十大精神更加入脑入心。
令他印象最深的是,二十大报告在提及科教兴国战略时,专门点出了企业在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科技创新不分大小,无论身处实验室或是生产线,我们都能为国家需要持续攻坚。”他将所思所感写进日记本,也写入宣讲课件。他说,即便只是生产线上的小发明、小创造,只要能提高效率、提升稳定性、减少劳动强度,就是国家需要的科技创新。
事实上,以杨戌雷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就安扎在污泥处理车间,与工友们“零距离”,真正实现“在生产线上搞科研”。成立5年来,这里陆续培养出13名技师、36名高级工,其中多名技术骨干提交了入党申请书。杨戌雷说,不要小看生产线上的技术改造,即便只是细节的局部调整,也要深思熟虑。“要充分掌握设备设施运行结构,确保方案可行,才能入手。”善于发现、勤于思考,这是他归结的生产线科研秘诀。
“我从一名蓝领工人成长为党的二十大代表,离不开组织的关心和培养。把行业发展和产业工人故事讲好讲生动,就能鼓舞感召更多年轻人投身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在忙碌的行程表里,杨戌雷依然为产业工人、党员青年的宣讲会留出时间。他说,助力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需要更多青年力量,要以劳模创新工作室为依托,培育出更多能啃下“硬骨头”的生力军。
作者:王嘉旖
编辑:周辰
责任编辑:刘力源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