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上海昨天举行“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党委专题系列第四场新闻发布会,围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上海”主题,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了上海生态环境工作的进展成效。记者了解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以滚动实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实现了从补短板到提品质、从重点治理到综合整治、从重末端到全过程防控的转变,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全面实现。
在全国各省市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中,上海连续两年均为优秀,其中2020年度排名全国第一。2020年反馈的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报告指出,“上海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走在全国前列”。
标本兼治、治本为先,加大“四大结构”调整力度培育绿色新动能
近年来,上海“水晶天”越来越多了,天更蓝、水更清、岸更绿,“一江一河”也成了城市新的靓丽风景线。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如此美好宜居的生态环境背后,是上海十年来坚持标本兼治、治本为先,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努力。
数据显示,近十年上海不断加大能源、产业、交通和农业等“四大结构”调整力度,培育绿色低碳发展新动能:累计完成市级产业结构调整项目1万余项,“五违四必”、金山地区、桃浦、南大、吴泾等重点区域加快绿色转型;完成低效建设用地减量66.8平方公里,减出来的土地主要用于生态建设;2010年以来,上海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和单位GDP能耗累计降幅均超过50%。截至2021年底,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67.7万辆,轨道交通通车运营里程继续保持全球第一,绿色建筑规模达到2.89亿平方米,装配式建筑推广力度全国领先。
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之后,工作的重点转向了环境质量的改善和生态服务功能的提升。水环境方面,依托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生态美景再次显现。2018年上海基本消除黑臭河道,2020年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从根本上解决了河道污染。2021年主要水体水质优于Ⅲ类比例达80.6%,为历史最好水平。空气质量改善方面,近年来,上海的“水晶天”是越来越多了,2021年PM2.5年均浓度达到27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的62微克/立方米下降56%,为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最低值,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
不仅如此,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到100%;生态空间大幅提升,截至2021年底,森林覆盖率达到19.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8.8平方米,“环、楔、廊、园、林”生态格局基本形成,城市变得更休闲、更宜居;努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超大城市新模式,城市生物多样性水平逐渐恢复,貉、震旦鸦雀等野生动物已成为大家的邻居,在长江口记录到被誉为“水中大熊猫”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江豚。
多元共治、精细管理,城市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首先是以法治力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据介绍,上海陆续制定了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上海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上海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等地方法规,发布30余项地方性标准,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
其次,强化市场治污作用。上海在全国率先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推动排污收费向环境税全面转变;去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沪上线运行,上海地方碳市场是全国唯一连续8年实现企业履约清缴率100%的试点地区,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成交量始终稳居全国第一。同时,在绿色金融方面,浦东新区成为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地区;全面实施排污许可、环评改革,推动重大项目加快落地,放大环评制度改革促进经济增长的优势效应。
区域协作、联保共治,共建绿色美丽长三角。牢牢把握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契机,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建立健全全方位的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机制,推动长三角污染防治协作往深里做、实里落。推进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生态环境共同保护规划》,牵头推动区域重污染天气预警应急联动、柴油货车污染协同治理、重点跨界水体联保共治、建立固废危废利用处置“白名单”机制。打破行政壁垒,在一体化示范区先行先试,推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标准、监测、执法“三统一”制度创新(用一套标准规范生态环境保护、“一张网”统一生态环境科学监测和评估、“一把尺”实施生态环境有效监管),基本实现区域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常态化共享。
据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程鹏透露,接下来,上海将继续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不久前,上海印发了《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迈向建设美丽上海新征程的实施意见》,推动形成了“1+1+X”污染防治攻坚体系,部署了水、气、土等8个污染防治专项行动,提出一系列约束性指标,包括到2025年全市PM2.5年均浓度稳定控制在30微克/立方米以下,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0%以上等目标,进一步夯实生态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的根基,让绿色成为城市最动人的底色、最温暖的亮色。
作者:张天弛
图:市生态环境局
编辑:薄小波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