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东余杭路211弄的春阳住宅小区系虹口区少数尚存的二级旧里,不到0.02平方公里的面积,容纳了1100户,2300余名居民,社区里八成的居民依旧过着厨卫合用的日子。艰难时刻,辖区北外滩派出所户籍窗口民警苏隽成挺身而出,主动请缨顶替因病住院的老社区民警,与居委干部们战斗在一起。每一次大规模核酸检测、抗原自筛、物资发放,春阳的角角落落都是他的身影、广播声。老人缺药、少菜,他第一时间协调解决;居民长期封控不满,他耐心解释安抚;弄堂老人多志愿者少,他满头大汗运送物资。
改变陋习,新官上任三把火
春阳住宅小区因为老旧的建筑结构,防疫上有先天劣势,疫情爆发初期,这里的感染率相较于其他小区高出不少。居民人心惶惶,管理也就难上加难。因此,接任社区民警后,苏隽成的第一件事就是绞尽脑汁降低感染率。
沉入小区工作一段时间后,苏隽成总结发现,高感染率主要是因为居民的三大不良习惯:不戴口罩弄堂内聚集噶三胡、核酸检测不保持间距爱插队、垃圾袋不密封清理不及时。三个问题个个都是大难题,聚在一起简直成了疫情的助燃剂。“疫情当前,必须把居民的这些不良生活习惯扭转过来,再难也要!”带着这样决心,苏隽成屡次深入社区弄堂内,哪里有人员聚集他就往哪赶,哪里队伍无秩序他就到哪规整,晚饭后居民们餐桌收拾干净准备扔垃圾时,他就穿堂走弄,拿着他的小喇叭奔走呼号,提醒居民扎紧垃圾袋扔到指定位置,方便志愿者上门清理。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苏隽成的一次次劝说不仅让居民们认识到了病毒的危险,更让大家隔着防护服认识到了这位临时上任社区民警的认真和负责。不过一周的时间,不戴口罩的少了,出门聊天的少了,排队秩序好了,垃圾也包严实了,最明显的是,社区的感染率明显下降了。
社区挖潜,保供问题迎刃而解
作为始终处于封控区的春阳住宅小区备受相关部门关注,保供物资一直处于稳定供给。但保供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2300多名居民中难免还是有些特殊需求,遇到这样的情况还得自食其力。
小区里近一半居民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根本不会网购,这个群体对物资的需求又往往比较特殊。怎么办?苏隽成想到了另一半的居民。他接手小区管理后了解到,小区居民里多为外来务工人员,除了服务业,其中也不乏一些个体商贩。依靠夯实的实有人口管理基础,苏隽成很快筛选出一批从事生活保障领域的商贩们,通过电话联系沟通,动员他们带着小区里其他缺物资的居民们一起团购。此举不仅大大丰富了居民们的生活物资,也缓解了商贩们因疫情封控收入锐减的问题。疫情下能办好如此双赢的事情,居民们对这位临时社区民警刮目相看。
换位思考,志愿队伍逐渐壮大
保供物资到了,团购物资也补充够了,小区内的配送力量不足却成为了短板。随着蔬菜、水果、肉品、大米源源不断地采购,春阳里小区门口物资越堆越多,苏隽成和居委干部、志愿者们不敢怠懈,每次只要物资一到就用人力车送货入户。但蔬食有保质期,热不得、捂不得,必须快速配送入户,光靠苏隽成带着5位居委干部搬运,着实有些愚公移山之难。个别居民甚至因为物资发放不够迅速,责难起了居委干部,这也让好脾气的苏隽成感受到了一份委屈。
如何提高这最后100米的运力,苏隽成觉得解决办法还是在“人”。“把爱发牢骚的青年居民发动起来,当一回志愿者,既让他们知道其中的不易,也能提高我们分发的效率。”2300位居民不仅没有成为苏隽成的包袱,反而成为了他做好防疫管理的助手。青年居民也在做完志愿者后,少了些牢骚,多了些理解,更有甚者每次分发物资必然主动报到。物资分发到位,更多的居民也能安心居家,放心将自己生活的社区交到苏隽成的手中。
经过不到2个月的共同抗疫,春阳住宅小区的居民们对苏隽成从陌生到熟悉,从抗拒到接受,从排斥到依赖。如今,大家已经默认,苏警官就是我们的社区民警。
“有他在,居民安心。”这是居委干部对这个90后青年民警简短的评价,也是苏隽成胸怀群众,坚守初心的真实写照。
作者:周辰
通讯员:崔顺成
编辑:刘力源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