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封闭了,但865户家庭、2000余名居民的生活一刻也不能停下来。面对社区工作力量严重不足的状况,普陀区长风新村街道黎金苑小区一支由居民组成的志愿者突击队站了出来,他们突击在一线,为社区解难分忧,海鑫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赵磊斌赞扬道:“从最多27个楼栋同时被封控,到现在被列为防范区,离不开这支精锐部队的力量支撑。”
组成志愿者突击队
开展核酸检测、帮独居老人送蔬菜、发放物资……一早,退役军人张鹏宇就忙碌起来。作为黎金苑志愿者突击队的发起人兼队长,这名90后已经带领23名突击队队员,为社区服务了整整39天,“尽管每天都要穿着厚重的隔离服,进行着高强度的工作,但能帮助小区尽早实现清零,我感到特别骄傲。”
据张鹏宇介绍,黎金苑小区有居民2000余人,其中老年人比例高达三分之一,居委7名工作人员不仅要管黎金苑,还要管海鑫公寓2000余人,人手严重不足,加之接连几次核酸都爆出阳性病例,居民们有些紧张。
张鹏宇临危请命,主动邀请几位室友以及小区热心人士加入,组成了黎金苑志愿者突击队。这支队伍由海鑫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赵磊斌直接对接,主要负责小区核酸检测、物资发放、配餐配药等日常活动。
张鹏宇悉心挑选志愿者,尽可能召集精力充沛、回应及时、精通电子设备的年轻力量,以及具有医疗、统计、管理等背景专业人士加入队伍。
黎金苑志愿者突击队中,90后个个敢拼敢冲,80后、70后、60后以经验与专业知识夯实小区防线。高管化身“搬运工”,主编变身“统计工”……成员来自各行各业,可一旦有任务,所有人都只有一个身份——黎金苑志愿者突击队。
第一轮感染的患者爆发后,小区阳性病例再无外溢,抗疫小有成效,小区居民逐渐有了信心。
实现“无接触配送”
楼栋内想要出一把力的志愿者不在少数,但如何能够阻断病毒传播的同时,打通小区自治的毛细血管?黎金苑小区采取“户外”+“楼栋”模式,实现“无接触配送”。“户外志愿者”由黎金苑志愿者突击队承担,“楼栋志愿者”则是召集每一楼栋的年轻人,由原有的楼组长与现在的楼栋志愿者“足不出楼”,携手完成小区“最后十米”的工作。
黎金苑志愿者突击队从3个方面着手阻断病毒传播链,首先,所有志愿者上岗前需持有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报告、抗原自测阴性证明;其次,设置大门、楼栋两道物资消杀防线,“户外志愿者”“楼栋志愿者”分别进行一次消杀;最后,整个配送过程“户外志愿者”配送至楼栋下,与“楼栋志愿者”保持无接触。
全员核酸检测是另一个风险口,黎金苑志愿者突击队依据楼栋位置,分设4个核酸点位,逐楼错排展开检测。
张鹏宇介绍,“线上负责的老师会逐栋通知楼组长,一楼核酸,一楼等待,一楼核酸结束,下一楼组立马行动。为避免路径交叉,先后核酸的两栋楼不能是同一排,比如第一排的1号楼先做,结束以后,17号楼下来再做,这样两楼居民互不碰面。”同时,引导、通知居民核酸检测的志愿者在随居民来回的途中会将经过路径消杀。
这就需要明规范、细流程,志愿者突击队中的“会展姐妹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中德合作会展专业的老师李艳霞与上海科技会展有限公司科普集群总监孙凤杰,承担了这项任务。两人详细编撰志愿者岗位职责、志愿者突击队的工作内容和流程、小区大宗物资分配工作手册、快递、老人餐分发工作手册等,规范了操作流程。
而另一成员上海中医药大学老师倪力强则利用专业所长,逐个击破各类手册、规范中的风险点。3人为初上岗位的“菜鸟”提供了“新手村教学”。
4月23日,小区内阳性病例已清零,在经过两次核酸检测与“7+7”的居家隔离后,5月10日,小区降为防范区。
加强防范成共识
“现在虽然小区降为了防范区,但还是有一定风险,我们能不出去就不出去。”小区一居民在微信群中这样说,如今,加强防范已成大部分黎金苑居民的共识。
居民偶有放松的时候,志愿者们总是加以劝说:“阿姨,您戴口罩的方式不太对,您看哈,鼻子部位那条杠要按实,贴着鼻梁……”
负责与楼栋志愿者沟通的“小橙子”陈云,负责两个小区党员召集、核酸送样的陈煜,每次核酸检测态度耐心、指令清晰的志愿者冯培、陶沪生、何树,平时温婉谦和,工作起来高效飒爽的孟杰、唐宝花、于迎丽、薛翠霞、张萱、张蓓蓓,总是冲锋在前的冯波、李庆双、黄安靖、郑建、段军文、王俊、束金龙,发挥职业专长拟定小区团购规范流程的张浩驰,团队这些成员们不仅严以律己,还将防范的知识传播给小区居民。
“做志愿者时,有阿姨给我们送饭,还有小朋友送贺卡,上面写‘叔叔阿姨辛苦了’,把我整得老感动了。”张鹏宇是黑龙江大庆人,他来上海4年,黎金苑成了第二个家。
作者:张晓鸣
编辑:占悦
责任编辑:祝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