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通八达,容易四面漏风”,一语道尽“城中村”防疫之难。
宝山区杨行镇北宗村,常住人口逾万人,外来流动人员占比近八成。村落形态复杂、居住主体多样,囊括农宅、工厂仓库、养老院等。在这个人口集聚之处,必须把防疫“水龙头”拧得更紧,才能守住好不容易得来的疫情防控阶段性成果。
面对当前依旧复杂严峻的本市疫情防控形势,宝山区把“降新增、防反弹”作为当前防疫工作的“重中之重”,聚焦“城中村”、老旧小区、仓储物流企业等风险大的重点点位开展“拔点清面”攻坚行动。落实领导包保制,宝山区四套班子领导联系街镇,担任重点居村指挥长,带头攻坚,全区594名机关干部支援一线组成工作组。同时动态调整、精准攻坚,对重点点位科学研判,实施网格化管理,严格落实分类管控,清零一块守住一块。数据显示,宝山区第一轮20个老旧小区、“城中村”等重点区域阳性感染者占全区比重已大幅下降,从54%降至7.3%,其中15个点位成功“拔点清面”。
快:划分11个小网格,从薄弱点切入攻坚
人群集聚、流动风险大,在城中村拔点,尤其讲求一个“快”字。以北宗村为例,为实现“以快制快”的目标,逾万人被切块管理,划分为11个小网格,按照村民小组、农民新村、工厂企业等不同类型,对应不同管控手势。
“拔点清面”,如同攻克堡垒,找准薄弱点是关键。4月下旬,来自宝山区农业农村委、区国资委等部门的41名机关干部进驻北宗村,组成防疫工作组。11个网格中,首先从其中1个网格——一家仓储物流企业切入攻坚。
数万平方米的仓库,近500名员工同吃同住。公共厕所、休息点,带来较大隐患。大家第一时间想到要切断公共厕所这一潜在传染源。工作组迅速调集800只生态马桶,不仅将其分发给厂房员工,也发放至缺乏独立卫浴的租户手中。
切断关键传播链后,区隔不明显的厂房还面临不少现实难题。譬如,有员工被判定为密接、次密接,等待转运的数小时内,如何与其他人更好区隔开,避免交叉感染?在医务“大白”指导下,仓库内的临时隔离点迅速组建起来。树好屏风、保持5米以上安全距离,落实好通风、消杀等措施。
严:把牢三道关,阻断“流动中的风险”
相较居民区,人口复杂的“城中村”面临更多“流动中的风险”。逾万人的衣、食、住、行,离不开快递、外卖;还有一些因企业复工复产,急需返岗的工人们。
作为上海最大的“城中村”之一,宝山区大场镇龙珠苑针对快递、外卖把牢“三道关”。第一道关卡,查验骑手身份,通过门口张贴的“场所码”,精准筛查相关人员实时健康信息,包括核酸检测报告、通行证等;第二道关卡,设置专门消杀点,第一次消杀后将快递物品静置半小时,完成后再放置到货架;第三道关卡,货架上进行二次消杀,再由内场志愿者负责转运到家。
同时,还要尽可能减少内部人员流动。大场镇场南村书记刘虎光介绍,由于龙珠苑多为农民自建房、里弄狭小,群租现象严重,为避免人员聚集,每次核酸检测时,8辆流动采样车第一时间到位。采样车的小板凳,就是“大白”们的工作位。采样车开到家门口,居民足不出户就能测核酸。
守住来之不易的防疫成果,就要坚决克服侥幸心理,继续以严格到位的手势,坚持“清零一块、守住一块”。
在龙珠苑,还有一支专业消杀力量24小时待命。他们安扎在村内一个老年活动中心。每天,他们要完成两次大规模的全方位消杀。从主干道到下水道,不放过任何可能隐藏病毒的小角落。遇到阳性楼栋、出舱人员返家等特殊情况,小分队会临时接单,上门消杀。
当下,防疫工作组牢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滚动开展“筛查管控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加强应转尽转、实施网格化管控、严格分类管控、加强社区巡查、严守村居大门、严把快递配送关、严防社会面风险、强化监督问责等8个方面工作。
作者:王嘉旖
编辑:周辰
责任编辑:刘力源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