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罩,是你耀眼的标志;防护服,是你出征的战袍。”这个诗句,是近日一位文艺工作者,对机关党员抗疫突击队的赞叹。大仗硬仗面前,市级机关党员干部像战士一样,随时听令出征,与一线的干部群众携手作战,共同战疫。
脱下大白,汗水早已浸透衣服
疫情严峻,基层一线急需增援。市级机关党员支援一线抗疫突击队,往往接到命令已是深夜,队员们带好早已准备好的行李,立即出发,争取尽快投入战斗。
市政协机关、市级机关工委机关的党员抗疫突击队员,于近日晚上子夜时分集中出发,凌晨赶到位于闵行的驻地,与市级机关其他单位支援闵行区新虹街道的突击队会合。经过集中培训,次日按责任分工深入新虹街道航华一村第七居民区,协助开展核酸检测、物资运送等工作。
当天正值全市范围集中开展全员核酸检测,第七居民区共800多户2000多名居民,突击队员们与社区干部、志愿者们一起,挨个楼栋动员居民们下楼做检测,帮老年居民调出核酸码、维护排队检测现场秩序,尤其是严格维持人与人之间的两米间隔距离。
从下午两点到晚上十点半了,队员们连续作战直至工作结束。脱下“大白”防护服,里外早已湿透。社区干部说:“今天核酸检测比原来快了将近两个小时,多亏了你们突击队的支援。”
除了协助核酸检测,突击队员们还负责分拣居民生活物资,打通保供最后“一百米”。从上午9点开始搬运,一箱又一箱,几十米长货车上的物资被搬运一空。
穿上大白,他们“若有战,召必回”
在机关下沉一线志愿者中,转业军人是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响应党组织号召,兑现当初告别军营时的诺言:若有战,召必回。
市测绘院转业干部马震陆,曾经在部队服役17年,疫情吃劲后,第一时间报名参加市规划资源系统防控志愿者机动队,为团队做好思想沟通和后勤保障等工作。
马震陆与其他负责同志一道,带领志愿者到普陀区、宝山区和静安区进行应急机动志愿服务工作9次、370人次。此前,他在静安区共和新路街道分别参加了密接人员流调及统计工作,先后拔打电话38人,并积极协助居委做好居民核酸检测工作。
军转干部孙寅,是原武警上海总队复员军人,曾分配在卫生系统工作。疫情袭来,作为一名曾经的医务工作者,孙寅没有丝毫迟疑和退缩,立即主动请战,向浦东卫生局提交《申请书》,被批准上岗后,全程承担检测阳性人员、密接与次密接人员的转运工作。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发布征召有医务特长的军战干部当志愿者,他应召上阵,再次出征,前往方舱医院。
有过紧张,但他们没有退缩
党员干部志愿突击队下沉一线,面对的任务不仅多、杂且累,还有潜在风险,志愿突击队员们紧张过,也有过思想斗争,但没有退缩。他们迎难而上,书写着机关党员干部突击队的勇敢。
市医保局监督检查所党员徐星宇,支援的点位是闵行区梅陇镇盛源花园小区,该小区疫情严重,自3月10日以来,封闭已经一月有余。徐星宇与同事们主要从事协助核酸检测、维护现场秩序、试剂管贴条码、通知居民下楼核酸、搬运发放物资等工作。
由于没有经验,看似简单的工作,却遇到很多错综复杂的问题。如,没有电梯,跑完30栋360户居民,腿脚发软;维护现场秩序的同时,帮助年纪较大的居民登记采样二维码;遇到居民发牢骚,耐心做好解释工作。但当听到小区个别志愿者因防护不到位,成了阳性感染者,想到昨天还与这位同伴一起分发物资,徐星宇心里有些害怕,但也存在一瞬间。他说:“上海是我们的家,当我们的城市生病了,共产党员首先应该站出来。”
市医保中心共产党员赵甜与先生,是小区里的第一批抗疫志愿者。他们居住在松江区泗泾镇大社区,有2000余户近万名居民,每一项工作的组织和开展都是几倍于其它小区的工作量和难度系数。
赵甜夫妇初为志愿者,就面临3月26日和29日两次全市抗原检测的重大任务。作为本单元两个楼栋的志愿者,在经历了一次并不高效的抗原检测后,他们复盘讨论了新的抗原试剂发放和回收方式,将居民下楼领取试剂并换取出入证的方式,改为上门无接触发放、线上拍照反馈、对照结果发出入证。虽然他俩的工作量大大增加,但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楼栋内人群的不必要聚集,完成时间也缩短了近一个小时。
在此后开展的3次核酸检测工作过程中,他们也以同样精益求精的态度,不断优化工作方式,结合居民反馈意见,摸索出一条排队时间少、医生零等待、路线不冲突,且考虑到网课学生和独居老人等特殊因素的叫号方式,赢得了楼栋邻居的一致好评。
经过一段时间工作摸索,赵甜对以往不太熟悉的200余位楼内邻居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楼栋共有两户独居老人,其中一位近70岁的阿姨没有手机和任何联系方式,也不识字。针对她的情况,她先在微信群中找到其儿子取得联系,了解老人的基本情况,并将她列为重点关注对象。封控时间延长后,赵甜担心老人生活物资缺乏,又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系,于是每隔一天上门了解老人的物资和心理状况,并让她与儿子视频通话,减少她的焦虑情绪。
作者:武仁 陆益峰
编辑:周辰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