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发表重要讲话。
“很感动,也备受鼓舞!”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长期关心关注农业领域的在沪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第一时间认真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大家纷纷表示:总书记重要讲话强调将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这为进一步做好乡村振兴工作指明了奋斗目标、明确了奋斗航向。
“中国碗装中国粮,我们责任在肩”
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14亿多人吃得好,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
总书记饱含深情的话语,令现场参会的委员们深有感触。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这样回忆会场上的互动场景:总书记面带微笑,与发言的委员们不时进行互动,也生动地讲述了自己的感受,整个会场氛围,轻松而温暖。
对于总书记关切的粮食安全问题,吴凡说:“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保证粮食安全,我们责任在肩。”
同样在现场参会的全国政协委员、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金,在会后感慨道:总书记问得很细,他的心里装着民生,装着人民,装着老百姓的生活,装着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作为民营企业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要积极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参与助力推动乡村振兴。此前,结合相关调研,他积累了这样一组数据:我国每年约有6000项农业科技成果面世,但成果转化率仅40%左右,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为此,他建议,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通过科技赋能,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与农产品体系支撑。
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接续推进乡村振兴
总书记在联组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迅速在参加全国两会的在沪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间引发热烈反响,大家第一时间认真学习领悟并交流学习心得和感悟。
在国际粮食价格大幅上涨、全球疫情影响叠加的背景下,2021年,中国粮食产量超过1.3万亿斤,连续7年稳定在这个基数以上。代表委员们表示,有信心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更好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不仅有强化农村支持的宏观政策,也有加强农产品稳产保供,保证粮食安全,推进种业振兴,拓展农民更多增收渠道等微观举措。”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章义和认为,今年政府财政支出方面更多向乡村领域倾斜,这是乡村振兴向纵深推进的表现,也是今年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体现。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耕地保护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长牙齿”的硬举措,代表委员们表示,要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提高耕地质量,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想要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其中关键一环。唯有推动集约经营、发展规模农业,才能更好助力乡村振兴。”全国人大代表、太平洋医疗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燕芳表示,努力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进程中要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水平,构筑以市场力量为基础的高标准农田工程保险制度,用“工程质量+管护服务”新机制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
倡导文明新风,建设节约型社会
乡村振兴不能只盯着经济发展,需要各方多维度发力。围绕于此,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委员、月星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佐宏表示,在粮食流通领域,购销储运等相关市场主体要更好地服务、反哺于粮食生产;在消费环节,要警惕不健康的饭桌文化与高消费产生的粮食浪费现象;在价值层面,继续在全社会大力推广“光盘行动”,倡导勤俭节约,珍惜粮食的文明新风,倡导文明餐桌的新时代风尚,以实际行动筑牢粮食安全防线。
如今,乡村直播翻出了不少新花样。去年前11个月,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1.85万亿元,同比增长13.3%。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嘉定区马陆镇北管村党总支书记沈彪认为,要抢抓“村播”这个新赛道,“乡村‘加载’新业态后,还必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视农民思想道德教育,重视法制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与效能,才能平衡好生产与生活”。
全国政协委员、国浩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吕红兵把目光投向了乡村振兴中的法制建设。他表示,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完善法治,未来需要通过一系列改革将“三块地”,即涉及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农村承包地、宅基地依法,有序流转起来,通过完善立法将其纳入统筹规划之中,实施农民财产性收入倍增计划,将实现共同富裕落在实处。
作者:祝越 王嘉旖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