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澈如镜的长江口青草沙水源地库区。图源:视觉中国
统筹布局长三角城市群优质水资源,推动长三角优质饮用水水源走廊战略规划落地。这两天,这份热气腾腾的提案,由上海市政协主要领导领衔的多位在沪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全国政协。
这份提案淬炼打磨三年,背后则凝结着上海市政协过去多年对于长三角区域生态保护的调研所获及思考,打磨的是“找真问题、找准问题、寻真对策”的能力,为的是更高质量、更有效率地建言资政。
一方面,紧紧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全市重点任务的实施推进,找准政策供给和需求的结合点,高水平履职建言献策;同时,聚焦民生关切,用心用情细致入微,助力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创新面向基层的协商载体,助力实事办进百姓心里——协商民主形成的一系列“金点子”结出助推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金果子”。
用脚步“走”出“建设水源走廊”构想
长三角千家万户如何喝上“放心水”——借由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大平台的调研学习,在沪全国政协委员们得以立足更宏阔视野、更长远目光,来思考提升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构架与谋布。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学院副院长曹阿民,参与此次《关于推进长三角优质水源走廊布局 促进长江水资源互利共赢的建议》的联名提案。他认为提案提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顶层思维。
事实上,早在2018年至2020年间,围绕区域污染防治,长三角三省一市政协每年开展联动民主监督活动,政协委员们围绕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提出意见建议,其中喝上“放心水”成为聚焦点之一。为助力解决这一问题,很多委员几乎跑遍了长三角所有城市,在一次次沟通协商中逐步形成共识,谋得良策。
去年10月的一次相关论坛上,委员们提出的“建设水源走廊”总体构想得到全国政协的认同:以东太湖为中途枢纽,沿途收集,沿途分流,服务长三角城市,契合长江大保护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思维,也顺应了深入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要求。
将建言化作提案,也是一次聚民意汇民智的过程,各级政协委员通过“线上+线下”方式,与相关部门、专家学者等座谈交流,了解水源地保护的最新进展,也听取各方意见建议。
最终,这件联名提案中委员们这样建议:统筹布局长三角城市群的优质水资源,并综合规划长三角区域优质水源走廊,以长江口青草沙水库链和长江口徐六泾为主水源,浙皖山区水库群和钱塘江口为辅水源,太湖水源环为枢纽,逐步形成以“多源、库群、环线”为核心的千年优质水源走廊,以一定的工程投入,实现优质水资源的联动,带动长三角城市群饮用水水质以及优质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共同提升。
三级委员协同履职“啃”民生难题
既有聚焦大局的前瞻思考,也有枝叶总关情的细致落脚。
去年以来,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及线上线下读书活动,委员们把学习、读书成果充分转化为履职本领。全市215个街道(乡镇)实现了“协商于民”政协委员工作站100%全覆盖,紧紧围绕基层治理难事及群众急难愁盼开展协商。依托于“协商于民”委员工作站,委员履职责任链、履职链、力量链有效串联,助力解难题,更助力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最佳实践地。
以老房加梯为例,是上海发力推进的民心工程,也是“民生难事”,加梯后如何做好后续管理维护就是现实问题之一。在黄浦区小东门街道中华居民区协商议事厅,一份由全国政协委员王美华,上海市政协委员张錡,黄浦区政协委员金爱武、岳雪飞三级委员共同提交的《关于在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中加大困难群体补助力度的建议》酝酿成型,三级委员联手调研、排摸问题、合力献策,建议多方出资,通过设立慈善帮扶专项基金等社会化纾困方式,加大“好政策”适用性,减轻特殊困难群体的资金压力。
去年以来,市政协聚焦16项民心工程开展专题视察监督,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如围绕老房加梯,市政协提案委成立8个监督小组,在基层一线,三级委员协同履职建言献策,放大了百姓满满的获得感。
作者:祝越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