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中国政府坚定支持经济全球化、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有利于加强世界各国的经贸交流合作,推动开放型的世界经济增长。
而金融服务业也在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API等创新技术为支撑的金融科技引领下,形成实体经济和现代金融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加速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宏观经济增长放缓、赤字治理等错综复杂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下,更要主动担当推进和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需的金融市场互联互通、金融监管协调合作、金融科技互利共赢、绿色金融协同发展的全球“金融生态圈”。
在国内经济发展方面,中央提出的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和稳预期的“六稳”工作指引,本质上是彼此促进和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从稳金融的视角看,稳金融就要通过创新来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引导金融机构更好的服务于实体经济,形成经济稳定增长的预期,从而有效促进就业,带动外贸和投资稳定增长。
从整体看,中国的金融体系在对外开放中通过持续不断的改革正在走向成熟,金融产品不断丰富、金融机构的全球竞争力不断提升、金融市场对全球资本的吸引力不断增强、金融监管效率不断提高。尽管目前中国的金融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作为全球金融复杂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在未来构建全球金融生态圈的趋势背景下,未来中国金融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一是进一步推动以金融机构为载体的全球合作。金融机构是金融资源全球配置的载体,支持境内金融机构与境外金融机构建立同业间的常态化合作机制,有助于加大境内外金融机构服务的融合。目前国内一些大型商业银行依托“一带一路”与国外商业银行之间展开的合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未来,中国可通过产业整合驱动、银行业同盟计划和资本市场同盟计划等,积极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银行业之间和资本市场之间的深度合作,先搭建跨区域金融合作共享平台,再逐步形成一体化的金融市场,例如陆港通及沪伦通就是国内资本和国际资本创新交互投资的平台和渠道,将实质性的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和国际金融深度合作。
二是在推动金融业有序开放中注重金融体系的风险管理。随着金融业的对外开放,跨境资本流动的规模与频率将大幅提升,资本的跨境流动性风险也会明显提高,特别是目前放宽外资限制后,资本在整体上主要还是单向流入,未来中国短期资本流动的波动性与顺周期性可能形成共振,这对人民币汇率与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都可能造成较强的潜在冲击,因此国家应设计与金融开放阶段和开放程度相匹配的金融制度保障,以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切实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
陆港通开通后,国际资本借道我国香港地区通过陆港通投资A股市场与直接投资于A股市场相比,投资行为隐蔽性更强,这也不利于监管部门动态对国际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的监测。同时,中国也应积极倡导并促成全球金融监管的协同合作,以适应投资主体国际化和投资市场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三是推动金融与科技的有机融合。科技创新已成为引领经济金融变革的主导性力量,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为促进国际经贸发展提供了强大动能。金融科技以数据和技术为核心驱动力,在支付清算、借贷融资、财富管理、零售银行、保险、交易结算等金融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同时大量科技型企业和拥有丰富客户数据资源的传统企业,纷纷与金融科技融合,提供跨界的金融服务,对传统的金融行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特别是随着新兴金融业务的出现和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在金融行业的深入应用,科技对金融的作用不断强化,金融科技正在改变着传统金融业的生态环境。但科技创新的应用也为金融监管带来了难度,但科技创新代表着未来发展的趋势,也是金融业培育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未来金融监管也必须升级发展。
四是深化创新驱动的金融发展理念。金融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而资产证券化程度往往是衡量一个国家金融发展的成熟程度,资产证券化程度越高,资金流通的速度就越快,资本的成本就越低。如果用上市公司总市值与GDP的比值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产证券化率,中国内地(不含中国港澳台地区)目前的资产证券化率还不到100%,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国外一些成功经验表明,基于金融创新的对存量资产或债权等进行资产证券化可作为未来促进企业直接融资的一个重要渠道,通过资产证券化产品可以有机的将银行间市场和资本市场进行融合,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另外,对存量资产的产品创新设计理念也有待强化,比如国外成熟市场针对低风险债券的息票剥离创新、合成创新等在国内尚未展开。较好的金融产品设计能够吸引更多投资资金的进入,更有助于形成投融资功能完善的绿色金融市场。
作者:姚亚伟,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金融系系主任
编辑:姜澎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