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岁武康大楼褪去旧妆,绽放新颜;239米高空的朵云书院,于“山水秘境”中构建书之迷宫;55年前美影厂《大闹天宫》原画稿中的美猴王竟又“活”了起来,为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撩开面纱……将这一年里散落在上海街头巷尾的“珍珠”串联起来,便有了全新的城市形象片《上海·恒新之城》。
第二届进博会正在如火如荼地举办,《上海·恒新之城》也已经火遍了大街小巷。在地铁、商场、街头、机场和火车站,在全市超过八万块LED大屏、楼宇屏幕、移动电视上,每天都在滚动播放。上海的人文美、创新美和未来美,在镜头中逐一绽放。这部形象片也在许多海外的地标建筑、重要的文化交流活动中播放。当地时间10月31日,2019年“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场活动,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市举行。《上海·恒新之城》在主会场巨幅大屏上播放,吸引了32个国家和地区来宾的目光。
这部四分半的短片凭什么走进观众的心?两个多月的紧张拍摄、100多人的大团队分工协作、超100小时记录修改的画面……数字堆积出的或许只是表象,如何用镜头展现有温度的上海更值得品咂。
充满“贴地行走”的人情味,建筑成为有温度的生命体
在《上海·恒新之城》中有一张熟悉的面孔,魏云寺是海关大钟的第四代守护者,守护了大钟28年。他说自己守着的不仅是时间,还是上海海关的形象,更是上海城市的象征。2013年的《这里是上海》形象片中,魏师傅首次现身;2019年,大钟的人工校准和报时报刻正式被电子系统所取代,今年是魏师傅退休的第一年,摄制组用影像记录下了他陪伴大钟的岁月。
“站在海关大钟楼顶,魏师傅跟我们说了两段旧事。28年前初次登楼时,他听见过从静安寺传来的敲钟声;远眺浦东方向,还能看到红日跃出地平线……”副导演陈婉琪告诉记者,镜头跟随鲜活的人物展示出这座城市的生动细节,这些细节也能延伸出一层层的城市立面,而上海的城市生命、精神与气质便孕育在其中。
“我们不想做一部千篇一律的城市形象片,而是希望写写你我身边人的故事,让大家透过我们的镜头,去近距离观察一个有温度的上海。”孙博希望当大家看完片子后,“心是热的”。于是,摄制组分为两支“特别行动队”,航拍队通过不同拍摄角度和路径的全新规划,以及不同时间点的光线变化,让建筑在镜头下散发出不一样的韵味和气质;而另一支队伍则深入挖掘不同建筑背后的人物和故事,让内容“焕然一新”,让建筑融入了人情味,成为有温度、有情意的生命体。
摒弃鸿篇巨制、宏大叙事的传统形象片创作手法,《上海·恒新之城》中处处体现着“贴地行走”的人情味:上学路上手拉手的母子、大学校园里神采飞扬的青年、写字楼里目光坚定的职员……纵横交错的大街串起整个城市,无数人因为热爱在这里相遇,城市也因为信念散发光芒。蒲汇塘运营调度指挥中心,地铁四号线始发站第一列是在5:45左右出发。早班地铁司机清晨4点多起床,先要在排班室办理出勤,拿日常行车钥匙、电台等,再上车对列车进行准备作业,看车的制动性能、牵引性能,一切准备就绪才能严格按照时间出发。这一套流程,丝毫马虎不得。标准化作业和应急处理能力,是对每一名司机的基本要求。上海每一班地铁的安全正点运行,背后正是千千万万个地铁工作者的默默奉献。
影片里,还有研究上海2035规划的城市规划师、严苛对待每一帧动画的App设计师……一个个平凡又鲜活的面孔绽放着光彩,上海如同巨大母体一般包裹着城中人,他们则代表着这座城市的希望、梦想、传承和坚守。包容、谦和、活力、多元的上海就是有这样的魔力,若给普通人一束追光,他们就把平凡生活过成了新时代的诗与乐章。
作者:本报记者 宣晶
编辑:钱亦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