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记者在进博会“遇见上海”展区采访到的两辆自行车背后的故事。故事里有古老非遗如何更好地活在当下,也有上海如何借助资源优势精准扶贫。
一辆是凤凰自行车。
车身看上去和常见的自行车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前车篮和书报架是藤编的。而故事就从这里开始。这些藤编的车筐,来自上海对口帮扶城市贵州遵义。“其实我们不缺少非遗项目,缺的是将它们真正推向市场的途径。没有市场的非遗传承不是有生命力的传承。”上海非遗和老字号展区策展方代表庄擎这样对记者表示。而要说到找市场,进博会无疑是最好的平台。
在策展方上海东浩兰生集团的牵线搭桥之下,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策划了一场上海老字号凤凰自行车与遵义市级非遗藤编技艺之间的跨界合作。之所以会找到遵义,一方面因为该市是上海的对口帮扶城市,另一方面则因为当地的藤编传承人马毅是上海大学所承办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的学员。
合作意向迅速达成。
“这是遵义那边第一次有机会跟上海的老字号合作。”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设计系教授章莉莉这样告诉记者。遵义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就包括竹资源和藤资源,当地的老百姓一直用竹藤做手工,不仅形成了当地特色,而且成功入选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次,以进博会为契机,与凤凰自行车厂合作,让边远乡村地区的非遗有机会走进城市。记者了解到,凤凰自行车厂已经下了100份订单,而从这第一件样品亮相进博会的情况来看,后续跟进下单应该是板上钉钉的事——还在布展阶段,它就已经成了网红,不少参展企业的工作人员争相与它合影,兴致好的还会骑上一圈,感受来自遥远遵义的淳朴风情。
另一辆也是凤凰自行车。
与遵义方面的成功牵手给了庄擎和章莉莉启发:为什么不让上海本地非遗也和上海老字号合作呢?此前凤凰自行车曾经与国内某博物馆共同推出过合作款,将博物馆藏品画在自行车身上,然而售价高达四万元。“这个不是普通消费者买得起的,我们还是要走亲民路线,无论是风格还是价格,这样才能让非遗真正走入当代人的生活。”庄擎这样对记者表示。就在这个时候,一幅金山农民画给了她启示:画上是一群年轻人正骑着自行车欢快出游。
记者在现场看到,最后被选中绘在车身上的图案来自金山农民画中的一幅代表作品《鱼戏莲》。车身整体为湛蓝色,几条鱼儿在上管欢快地游动,立管部位还有一个非遗标志。庄擎和章莉莉介绍说,这是跑车款,预计售价1400元左右,希望能够吸引更多年轻人。她们这两天刚刚在朋友圈秀了一下,就有好多人来打听哪里可以买到。接下来,他们打算充分利用自己所拥有的非遗资源,推出苗绣款等各种版本,还希望能够和自行车头盔企业合作,为喜欢自行车运动的年轻人打造全套产品。
记者的采访到这里暂时告一段落了。
这是两辆自行车的故事,但又不单单是两辆自行车的故事。
它是上海吸纳全国文化资源,进行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之后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文化魅力的案例。
它更是本届进博会首次设立的4000平米非遗和老字号展示区的缩影——进博会不仅是交易的平台,也是文化的舞台。
文化如何为高质量经济发展赋能?市场又如何推动更多文化创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答案正在清晰浮现出来。
作者:邵岭
拍摄:邵岭
编辑:吴钰
责任编辑:宣晶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