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制度是这次四中全会十三个制度建设中的重要一块。其总思想是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为做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宣传与群众性教育工作,在市委宣传部指导下,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东方青年学社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联合拍摄制作“中国之治,懂了!”13集主题系列短视频,邀请权衡、桑玉成、唐亚林、叶青、李琪、陈东、黄晓春、文军、诸大建、刘统、信强、黄仁伟、吴海红等13位沪上知名专家学者担当采访嘉宾,紧扣四中全会《决定》内容,从13个方面系统解读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伟大成就及完善、发展之路。短视频每集5分钟左右,将专家解读与MG动画、实景画面相结合,帮助广大党员干部和市民群众深刻理解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核心要义和理论精髓。
第九集
用什么来创造一个中国发展的绿色奇迹?
主讲嘉宾:诸大建(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教授)
生态文明制度是这次四中全会十三个制度建设中的重要一块。其总思想是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一制度重点讲了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是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第二是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第三是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第四是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也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是最开头应该怎么样,当中怎么样,后面出事情了应该怎么样,然后谁是责任主体。
十九届四中全会还第一次提出了一个系统的中国绿色发展的制度建设内容和目标。其中有两个重点:
第一,怎样理解我们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独特的优势。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理解:(一)我们研究生态环境保护的时候经常关注三个东西。一是生态红线,就是我们能消耗的资源环境的量可以有多大,不可消耗、要严格保护的量有多大。(二)生态公平,不能因为贫富差异,享受的生态资源就不一样。(三)生态效率,利用水、土地等资源能源时,要提高利用效率,用较少的资源投入来实现较大的经济社会产出。
这次我们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最大亮点就是把生态红线、生态公平和生态效率三者整合起来,强调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三根红线,一根是生态保护红线,二是永久基本农田,三是城镇开发边界。这三根红线就体现在我们身边。比如,上海2035新一轮城市规划的编制就把2035城市规划发展远景与这三根红线结合起来,确定了生态保护红线应该多大,永久基本农田应该多大,城镇开发边界应该多大,把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切实落实到我们的生活和发展中。
第二个重点是,以制度优势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解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中国优势是一方面,制度建设以后如何实现,是另外一方面。围绕这个方面也要关注三点:一是治理体系的系统化。我们已经建立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和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这四方面的架构,这四点要继续系统化和深化,这是制度的创新。但是好的政策既需要制度创新也需要制度执行,第二点关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实际上讲的就是执行问题。第三点,也是最终目标,我们期望中国到2035年能够像创造经济奇迹、社会稳定奇迹这两大奇迹一样,创造一个中国发展的绿色奇迹,这就是治理的效能问题。最终,生态文明制度要落实到绿色奇迹能够实现,中国绿色发展的现代化能够实现。这就是展望未来整个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进一步发展的三个着力点。
当前,中国的生态治理主要有三大战役,一个是大气战役,一个是水战役,一个是土壤战役。整个治理体系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动员、公众参与的架构。特别是,资源环境这类问题,属于公共问题。在这方面出现的问题,问责的就是党政一把手,而且党政一把手同责,这就是一种制度保障。
来源:上观新闻
编辑:叶松亭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