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山海情》《觉醒年代》之后,2021年第三部口碑上9分的精品国产剧出现了。
电视剧《功勋》播出过半,网上有条短评虽只借用了一句歌词,但能与所有观剧人心意相通,“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功勋》便是以人见史,细解共和国不会忘记的他们,看亲爱的祖国如何走向繁荣富强。
李延年、于敏、张富清、黄旭华、申纪兰、孙家栋、屠呦呦、袁隆平——每一个名字都重于泰山,每一位功勋人物都关联着共和国的伟大事业。
抗美援朝战场上,身为连指导员的李延年怎样带领战士守住高地,又是如何把每一位英雄“带回家”?
1960年代,以于敏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们从一张白纸起步,为新中国“两弹一星”事业鞠躬尽瘁,付出了多少难以言说的代价?
63年时间,张富清为什么要深藏赫赫战功,到最困难的地方奉献一生?
隐秘而伟大的30年里,投身中国核潜艇自主研发事业,黄旭华顶住的何止是外国专家断言中国人“痴人说梦”的压力?
而从旧社会走进新中国,申纪兰凭什么让中国的劳动妇女挺直腰杆?
太多历史珍藏的秘密、奇迹之下的故事值得代代传说。
《功勋》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出题、组织创作,上海广播电视台等出品,春羽影视制作发行。创作者们打开历史纵深,走进功勋人物“忠诚、执着、朴实”的精神世界,将他们的成功之前、登顶路上细说从头。
“我想给《功勋》打满分”“每个单元又燃又催泪”网上的真挚评价也在证明,调用了“国家叙事、时代表达”的艺术手法,主旋律电视剧再一次与年轻人同心同频。
多样化的艺术手法
将宏大的国家往事娓娓道来
主角是首批“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撷取的内容则是他们各自的人生高光时刻——这决定了,每位人物的六集篇幅里,功勋人物的成就、共和国的伟大事业始终并行。主题立意宏大高远,主创们调用多样化的艺术手法,将宏大的国家往事娓娓道来。
《能文能武李延年》为全剧打头阵,战斗英雄的荣耀源于一场高地之战的热血与壮烈,也是整个抗美援朝立国之战的高度凝练。编剧刘戈建、李修文,导演毛卫宁,共同用写实手法还原历史,在文武兼备中塑造功勋人物个体,也塑造英雄的人民军队。
一开篇,剧情并不急于从战场切入,而是依次把观众带入开城谈判、沙盘推演、营部商讨政治审查、连队处置“逃兵”问题的讨论现场。由宏观入微观,一串文戏讲清了时局,也从不同维度勾勒出战斗背后的战术交锋、精神较量。
文戏奠定了大局视野,再看层次分明的武戏,李延年有胆有识的战斗英雄形象更立体,他身为七连指导员的政治底色亦更鲜明。
当网友评价,“第一次如此清晰了解到政治思想工作在战场上的重要作用,也对‘支部建在连上,浩气建在心上’的文字有了直观认知”,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何能冲破国力军力的悬殊差距取得抗美援朝伟大胜利,电视剧里见微知著。《无名英雄于敏》对焦的历史同样惊天动地:新中国的氢弹理论研究。
这一单元里,导演沈严与编剧王小枪在写实中交织写意,让隐喻搭载着价值观输出。单元里不止一次提及氢弹理论研究对国家的非凡意义,创作者用不同的托物言志来表达。
街边小吃摊,老郝问于敏,转到氢弹理论研究,要放弃的太多,还得对家人三缄其口,为什么答应得斩钉截铁。于敏以馄饨作比,“你一碗,我一碗,你有的我也要有。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都是一样的。要想不挨打,就要有不怕打仗的底气,我们造的就是底气。”核平衡才是平等,不平等只能挨打,“国家存亡的事,必须干”。
时间流转,相似的问题再被抛出,桥牌桌边,团队里的老资格陆杰考起“新鲜血液”原瑾泓。我们日夜计算,为的是早日造出氢弹,可既然并不希望它炸响,为什么还要造?年轻的科学家因“地”制宜,我们手里有牌,其他国家的氢弹才可能永不炸响。
《黄旭华的深潜》以非线性结构回望中国核潜艇从无到有的30年艰难曲折;《申纪兰的提案》在描摹人物首倡男女同工同酬的高光同时,也将新中国推动男女平等作为故事的应有之义。
即便在看似“最不具知名度”的《默默无闻张富清》里,时代也始终在场。
编剧陈枰、导演康洪雷从1955年张富清放弃更好安排,主动请缨去往偏远山区讲起,用五集多篇幅还原他朴实的一生,直到尾声才揭开他深藏战功的底牌。将最大悬念留到最后,此前扎实的基层岁月铺垫出的,不止于人物的伟岸,观众也能随张富清在最难、最苦的地方看见新中国为脱贫付出的久久为功。
平凡中写伟大
丰富生动的细节让精神熠熠生辉
近年来,英模题材如何赢得新一代观众的情感共鸣,都绕不开一个关键:人物是否可亲可信。
对于《功勋》,总导演郑晓龙与整个团队牢牢抓住“平凡与伟大”来破题。伟大,因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无不是以个人梦想融于国家发展,展现出时代楷模的力量;平凡,则是在故事中融入丰富生动的细节,让每个人物坚实地踩在大地上。
《能文能武李延年》的创作初期,毛卫宁从原型人物的对谈中捕捉到要素,“他对那些牺牲老战友们的怀念”。这般念念不忘在剧中化进了一本“战场日志”,李延年总是反复对文书强调,“要记下每一位战士的付出,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正是以这本“战场日志”为线索之一,观众得以认识一组鲜活的志愿军群像,看见了70多年前响应号召为国作战的普通年轻人的样子。
也正因为立住了“人”,当大战开启,浴血奋战的年轻身影更为触目惊心。
社交媒体平台上,洒落着让观众“破防”的一幕幕:小战士踩中松发雷,为了掩护潜伏部队,他忍着腹部枪伤保持两小时纹丝不动,全凭钢铁意志撑到冲锋号响;有战士被美军的汽油弹打中,滚着一身烈火也要扑向敌人,哪怕尖刀刺进胸膛也绝不撒手,留下焦黑却保持战斗姿势的遗体;有人为让爆破筒达到最佳射程,不惜以血肉之躯冲出战壕……
这一幕,眼睛伤了的战士背着腿伤的战友冲锋,你是我的眼睛,我做你的腿,一秒就让网友破防……
于敏和黄旭华的故事都是关于国之重器的铸造,主创也都由平凡人、朴素的人之常情,找到与观众共情共鸣的空间。
小小鸡蛋被于敏从儿女嘴里“借”到了科研伙伴手里,所有人都视若珍宝,物质生活有多窘迫可见一斑。
只凭微不可察的异响,于敏判断出国内唯一一台每秒运行万次的计算机出了错,长年打算盘的“国产专家”自信,只要理论扎实,真理总会浮现。
走进戈壁深处,精密仪器颠簸后受损,于敏与军人老马不打不相识。一个说,“你一句话, 我的兵就得驰援千里,饿了在路上吃,累了在车上睡,两个人轮班,没日没夜”;一个回,“一个小的疏忽,氢弹就炸不响,你可知,为了等到这一天,成千上万个科学家,从年初演算到年末,草稿纸可以铺满整个戈壁滩”。四两拨千斤,话外音里是千千万万人攻坚克难为同一项事业奋斗的图景。
黄旭华与妻子相识于港务局青年活动会,她给黄旭华理发,没想到一理就是一辈子——让许多人怦然心动的一幕,恰是黄老守了一生的习惯。带着主人公对家人的深深眷恋入戏,观众能从女儿叫不出“爸爸”、忠孝不能两全等细节里,在“大我”与“小我”的取舍中,找到了普通人与国家叙事的血肉关联。
更不消说,眼见妻儿跟着张富清过了大半辈子苦日子,真相最后揭晓,所有人的震撼无以复加。“那些奖章,我为啥珍藏在箱子里那么多年?我还活着,那些个跟我并肩作战的战友们,都牺牲了……”
《无名英雄于敏》最后,新中国第一枚氢弹爆炸成功,街头红旗漫卷,于敏提议吃顿烤鸭,被不明就里的妻子以家中各项开销负担过重推却了。
入夜,剧中的于敏第一次剃须,他整肃衣领,凝视书桌上的五星红旗,那篇曾在无数昼夜陪伴过他的《后出师表》再度翻涌上心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誓言无声,但观众与于敏之妻一样,读懂了人物“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非凡之路。
作者:王彦
编辑:童薇菁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