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空雁嘹,白露成霜,申城再次绽放灿烂“繁花”。作为第21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剧目之一,由上海文广演艺集团、上海五盟文化联合出品的舞台剧《繁花》将于11月1日至3日在艺海剧院演出。
“鳞次栉比的电线杆、弄堂里长长短短的衣架、梧桐树叶细密的纹路、糖醋小排……”,这些剧中展示的细节之后隐藏着《繁花》的“史诗”和“传奇”。
一个舞台,剖开一个城市“上知绸缎,下知葱蒜”的横截面;一个转台,转出60年代和90年代的时空交错,演绎一个城市的流动。《繁花》原著作者金宇澄勾勒了这座历史波涛中的城市博物馆,而一群年轻人从书中找到了戏剧的种子:青年导演马俊丰、编剧温方伊、电子音乐家B6、多媒体艺术家雷磊、服装设计师徐家华、中国台湾的舞美设计李柏霖、灯光设计谭华等,用多媒体、音乐、服饰造型、视觉艺术等手法,完成了当代年轻人对《繁花》的理解。
金宇澄:看完舞台剧《繁花》,好像“生了一场大病”
“每次去剧场里看《繁花》舞台剧的排练,我就像生了一场病,我很欣慰,年轻人从我的书中找到了戏剧的种子,它比我想象中好10倍,“原著作者金宇澄说,”看到年轻团队,我仿佛看到了时间。我的小说就到这里了,把它搬上舞台,肯定会有超越小说的、崭新有独立意义的载体。“
舞台剧《繁花》以两条时间线,通过一个个小人物的命运,窥见时代的大悲喜。60年代的至美纯真,宛若朦胧童话;90年代的灯红酒绿,有如浮光掠影。舞台上各种细节的还原细腻地揭示了各个时代所特有的时代肌理,一幅充满上海市井烟火气的生活图景在舞台上向观众徐徐展开。
在今年上半年美琪大戏院演出时,舞台剧《繁花》第一季场场售罄,一票难求,还收获了例如梁文道、陈村、孔祥东、金复载、胡歌、俞飞鸿、史航、陈冲等多个圈层的铁杆粉丝。
梁文道说,不必怀旧,因为我们还活着。《繁花》让我意识到,原来那样的一个上海还活着。
张一白认为,每一个城市都该有自己的《繁花》。上海有金宇澄,幸哉。话剧扛住了文本强大的压力,未坍未塌,不容易。下一季,就看如何能更自由地与文本博弈了。
再度回归申城演出,《繁花》花落艺海剧院,本轮演出承接上半年美琪演出版本,原班人马打造,原汁原味呈现。
在第二届华语戏剧盛典中,《繁花》斩获“2018华语戏剧盛典:最佳创新剧目”大奖,并一连拿下“最佳年度剧目、最佳创新局面、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舞美、最佳投资人”六项提名;今年,《繁花》再次独揽2019壹戏剧大赏“年度大戏”、“年度最佳编剧”两大奖项。
全沪语演绎弄堂传奇
金宇澄认为,声音与城市的性格是密不可分的,而舞台剧也秉承了这一特色。全剧采用上海话对白,深入到上海的弄堂里,精细地演绎出上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上海人的生活日常,而这种生活的日常却正是流动的历史。
《繁花》中全部启用上海籍演员,他们用渗透入血液的母语将“书里的平面世界变成了舞台上的口述历史,支撑起了整个舞台剧的脉络与灵魂。”为了让观众始终沉浸在这份质感里,演出时全程普通话字幕,也突破翻译的常规,把沪语最直接地展现在众人的眼前。
今年年6月,《繁花》受邀参演“第五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在北京国家话剧院演出三场。演出谢幕时,北京观众报以长时间掌声,久久不愿散去。《繁花》里的方言并非沟通的壁垒,它的背后是“一种文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群,是一种生活的韵味,是一种奇妙的自然风光,也是人文景观”。
一张转台,转出的循环往复的历史观
并不宽敞的舞台中间,表演集中在一个转动的圆盘之上。
作为《繁花》最重要的核心美学,小说1500处“不响”在舞台上如何展示?转动的圆盘正是“不响”的舞台视觉化和美学载体。几十年来,上海人的“不响”内化为城市的性格,圆盘徐徐转动,历史并未终结,那个大历史的寓言始终在场。
2019 年,凭借《动物方言》入选柏林电影节论坛单元的动画导演雷磊,为《繁花》舞台剧大胆加入了多媒体动画的演绎手法。他创作了独特的“再见”、“静”、“前情提要”等大屏幕上的手写体,无一不是怀旧、勾人记忆的。“用旧影像创作能对抗高科技发展带来的焦虑,给人安全感。”
著名电子音乐家B6用饱含温情、富有诗意的音乐表达,营造了这座城市特有的时代风貌,描绘了城市人在时代沉浮中的命运和情感,用音乐织出繁花背后的俗世之美。
作者:童薇菁
编辑:童薇菁
责任编辑:邵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