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2019年上海国际半程马拉松赛,在朋友圈里刷屏。如今,跑步已经成了很多人的日常生活方式。 不过,跑步看似只是迈出双腿,其实是一门技术活儿。你确定真的会跑步吗?你注意过自己的跑步姿势吗?
“跑步是每个人的天性,但能跑不代表会跑。提升跑步的技术,可以让跑者更加稳定成长与前进。如果跑步不得要领,那么受伤的概率有30%-80%。”日前《姿势跑法》新书在上海建投书局发布,姿势跑法创始人尼古拉斯·罗曼诺夫博士解释了“姿势跑法”三大重点——关键跑步姿势、落下、拉起的实际操作难点。
换句话说,跑步有风险,绝不跑没有准备的步。只要是运动,或多或少有它的专业性。跑步新手如果只凭一腔热情瞎跑,只会“事倍功半”,甚至会伤了膝盖、脚踝和身体。
《姿势跑法》则可以帮助跑友找对姿势和状态。这本书的英文版于2002年出版,2014年引进国内,在跑圈引起强烈反响,位列跑步技术类图书销量前列,累计销量超20万册。经过三年增补、翻译、审校,修订版本《姿势跑法》今年5月上市,在原书基础上增加了5章,对“姿势跑法”的关键跑步姿势、落下、拉起三个关键元素进行了理论完善,针对姿势跑法是否就是前脚掌着地、前脚掌跑法带来的伤痛、姿势跑法与“摩擦力”的关系、跑步技术与体能训练等问题,做了专门回答。
比如,有些青少年爱好者在跑步时喜欢身体左右摇晃,觉得这样跑起来带劲,就像骑自行车的摇车动作一样,但是这样不仅会增加不必要的体力消耗,而且会破坏跑步的直线性,影响速度和效果。同样,左右摆臂会造成重心左右摆动,对膝关节产生不利的影响。切记跑步时要前后摆臂。两臂摆动是提高跑速的重要能源之一,有力摆臂能够调节和带动两腿交换频率,从而起到加速的目的。
《姿势跑法》
尼古拉斯·罗曼诺夫 约翰·罗伯逊 著
徐国峰 译
新经典·南海出版公司
1997年,尼古拉斯·罗曼诺夫博士发表了运动教育影片Pose Method,人们第一次意识到如何通过改进姿势以及更好地利用重力来提高跑步与运动的效率。他曾不止一次强调,姿势跑法不是他“发明”的,他只是“发现”后再把它归纳整理出来。
姿势跑法的历史不算长,比起源于1930年的德国运动科学研究——令扎托贝克在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一举夺下三金的间歇训练晚了将近70年。间歇训练刚开始推行时,同样也遭到过许多非议。当年的训练特点都是以“高跑量”作为训练重心,而不是效率化提升。效率提升的训练方式,一开始是受到质疑的。
姿势跑法初期引起了许多人的质疑,包括铁三运动员、马拉松跑者、田径运动员、各界运动教练等。他们不是一味地抗拒、排斥新颖的事物,而是对旧有系统的依赖与信任使得他们不愿意多花时间在姿势跑法上。他们的一知半解,使得原本模糊的姿势跑法更具神秘感。尽管罗曼诺夫博士是运动科学的研究者,但大多仍聚焦在专业运动员,而不是大众跑者上。
数据显示,经过姿势跑法训练的跑者比其他跑者的膝盖受伤率降低了将近50%。但真的会走入“姿势跑法训练”的跑者并不算多。一来是许多姿势跑法的理论容易断章取义,例如:前脚掌着地等于踮起脚尖跑,小步快频跑反而会降低速度,练姿势跑法只能用赤脚跑,姿势跑法训练容易受伤……另外,姿势跑法出现的早期时代,从书中并不能获得系统化的训练教程,而且没有专业的人进行训练指导。许多跑者仍遵循着过往的跑步方式,没有改变的契机,似乎也觉得没有调整的必要。
罗曼诺夫博士在课堂上
姿势跑法真正兴盛,是在罗曼诺夫博士把更多时间留给一般跑者,暂停田径队的培训之后。许多受过教育的跑者纷纷告诉他:“要把好的观念带给更多人。”姿势跑法的重点不是在于“让一个普通人成为专业的运动员”,而是通过训练让“跑者跑得更长、更快、更不容易受伤”。运动员能通过姿势跑法的训练提升跑步成绩,大众跑者则能通过训练享受到跑步的乐趣。
艾米尔·扎托贝克,1952年夏季奥运会5000米、10000米、马拉松冠军
罗曼诺夫博士曾担任英国、俄罗斯等五国的国家奥运代表队教练。在2012年伦敦举办的残障奥运会中,罗曼诺夫博士带领的选手共有三人夺得金牌。40年来,姿势跑法帮助无数运动员增进运动表现、减少受伤机会,甚至让许多饱受运动伤害之苦的运动员重新回到训练及比赛场上。
不管是因为跑步而受伤的人,想跑得更快、更远的人,还是竞赛成绩进入停滞期的跑者,虽然学习姿势跑法的心思与想法各有不同,但都在技巧锻炼上获得了显著的提升。更多跑者减少运动伤害,提升跑步成绩,成为终生的跑者。
作者:许旸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柳青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