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伍德斯托克音乐节50周年,而4月5日是摇滚巨星柯特·科本离去的日子。这些影响了一代人的知名音乐人究竟走过了怎样的传奇轨迹?
雅众文化新近引进推出了音乐系列图书,包括《解放的种子:制造伍德斯托克》《满是镜子的房间:吉米·亨德里克斯传》《重于天堂:科特·柯本传》。三本书分别以传记形式讲述20世纪最出名的摇滚巨星和乐队背后的音乐事业,而他们的人生也可以说是20世纪摇滚乐辉煌群像的缩影。据悉,该系列第四部《狂想人生:皇后乐队传》中译本也将于上半年上市。
《解放的种子:制造伍德斯托克》是美国艺术家、剧作家埃利奥特·台伯的自述。在长达半世纪的音乐狂欢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开始之前,他只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普通人。但这场音乐节改变了他,在创办音乐节的过程中,伍德斯托克找到、接纳、释放了自我,决心向世界表达自己——不是通过暴力,而是通过音乐与和平。
回望1969年8月,约40万人奔赴纽约州伯特利,共同见证了首届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和平与音乐的三天”。50年后,在纽约州沃特金斯峡谷(Watkins Glen),这场史无前例的流行音乐盛会将卷土重来。迈克尔·朗(Michael Lang),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创办人之一,将在2019年8月16日举办伍德斯托克 50 周年音乐节。
事实上,人们在以各种方式回忆并纪念伍德斯托克。2009年,伍德斯托克音乐节40周年之际,著名导演李安曾拍摄了一部名为《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电影。
影片内容并不直指音乐节本身,而是讲述了一个不小心参与组织这场盛会的青年,是如何一步步在与伍德斯托克相遇的过程中认识自己,一如其他参与过那个演唱会、经历那个时代的青年。
《满是镜子的房间:吉米·亨德里克斯传》由查尔斯·R.克罗斯所著,讲述了 “吉他之神”亨德里克斯短暂而灿烂的生命轨迹。吉米·亨德里克斯出生于贫困的黑人家庭,15岁开始学习吉他,23岁时转而去伦敦发展,不久便名震摇滚乐坛,27岁时英年早逝。
他的一生光辉而传奇,但在疯狂与绚丽的光鲜外表下,他的心中却深藏着持续一生的孤独与不被人理解的苦闷。
回望1960年代, 是一个摇滚英雄的年代。
吉姆·莫里森以诗人的狂醉和疯癫走向尽头;
詹妮斯·乔普林炽烈地燃烧自己;
鲍勃·迪伦在车祸中骗过了命运;
约翰·列侬死在战胜命运的前夜时分
……
而他们,似乎都没有如一个黑人小伙子的命运那样大起大落、神秘晦暗。他就是“吉他之神”:吉米·亨德里克斯。
有人说:他曾经奉献了摇滚音乐史上最精彩的现场演出。有人说:他重新定义了吉他这种乐器。
他也是许多摇滚巨星的偶像。人们甚至把他和爱因斯坦、毕加索、卓别林相提并论,因为他们都是伟大的左撇子。
而他跌宕起伏的命运,又让无数人唏嘘。
成名前,他在难以置信的最低点起步。头发蓬乱、说话口吃、因成绩太差被学校除名,靠着邻里的恩惠过着饥一顿饱一顿日子。
成名后,他以史上最快的速度,被抛上高空,受万众膜拜,就连他曾经敬畏和崇拜过的英雄们也簇拥在他身边。
不同于他的金曲《紫雾》(Purple Haze)、《风在呼唤玛丽》(Wind Cries Mary)等,他在一首未发表的歌曲《满是镜子的房间》中充满自省地写道,“我曾经住在一个满是镜子的房间,眼中能看到的只有我自己。”
《重于天堂:科特·柯本传》由美国作家埃利奥特· 台伯、汤姆·蒙特所著。涅槃乐队(Nirvana)的主唱科特·柯本(Kurt Cobain),"27岁俱乐部"中名头可与约翰·列侬一较高下的摇滚巨星,一代人的文化符号。
作者通过4年调查、400多次采访以及对柯本未出版的日记、歌词和家庭照片等珍贵资料的抽丝剥茧,生动再现了传奇摇滚巨星短暂而炽烈的生命足迹——从悲惨童年到孤苦青春期,再到在阿伯丁进行音乐探索的日子,直至最终成名后在公众和媒体的巨大压力下选择结束生命。
随后的几十年里,这个男人的脸被印在了大大小小的T恤上、手机壳上、杂志上、周边上。每年4月5日左右,从美国东西海岸到中国聚集着摇滚青年的角落,都有人缅怀他、纪念他。
读了《重于天堂:科特·柯本传》后,你会发现,这不仅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音乐巨星传奇,更是一个始终渴望爱的、孤独孩子的故事。
作者:许旸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宣晶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出版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