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爱.两岸青年短片大赛为促进两岸文化创意及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培养优秀影视创意人才,通过短片的形式,提供两岸青年文化交流的机会,今年已迈入第二届。透过一系列首届参展的导演专访,让我们更认识这个活动。
影像创作不只技巧,还有社会责任--张哲魁导演专访
We爱入围作品《母亲节》
2016年所创作的短片《母亲节》,张哲魁导演回想自己已经许久未碰触这部作品,能够入围受邀至上海参加研习营,他也面露些许惊讶神情。“不过这部片子能在生命周期最后获得肯定,我也感到很高兴。”
短片要抓住现代人目光,精准脚本最令人伤脑筋
这部短片从有构想,到决定执行、拍摄、后制成果出来,大约只花两个月。“制作期蛮短的。对我来说最花时间的是如何精准构思脚本。如何要在三分钟内表达想法,抓到符合现代趋势的目光。一旦脚本决定后,后面的编剧结构、剪接风格等都被决定了。”张哲魁导演补充道。
“现代创作者要自产一部影片,时间太长成本、预算会拉高,所以从我大二开始拍片,除非是接案,我的影片大都是短片。”张哲魁导演表示。世新大学广电系毕业的他,四年来累积了六、七支作品;但除了导演一位之外,有熟识的朋友、同行邀约,他也很乐意担任如制片、美术等其他职位。”选角的话,我会先从角色出发,找到角色和演员间特质的连结,再寻找这个特质有没有放大的空间。所以要作功课、要认识这个人,不管是熟人或是职业演员。”
作品以情感为基底,融入多元奇幻元素
“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和‘时间’有关。”张哲魁导演笑说道。“而且是和主观认知的时间有关系。因为我觉得时间是相对的,每个人认知不同。就像说如果旅途中隔壁坐一位美女,我会觉得时间过很快;坐个路人甲就变成漫长的旅程这般,这种相对论的东西,我认为它就能成为创作故事、影片的一个基底。”
作品宣传,商业、创作大不同
要怎么推销自己的作品让大家看到? 张哲魁导演有一套自己的想法:“若是有商业利益的长片,我就会比较重视宣传效益、也会比较积极;若是创作短片,目的非营利的话,我会倾向把作品弄好去投稿各类影展,若有得奖,这种宣传效益是比较实际的。”张导也向我们预告,他最近和一位同样参加上海交流营的导演进行合作,两人都是于服消防替代役期间请假,有许多共同话题;他们写了个消防题材的故事通过公共电视台的提案,即将拍摄。“那部片叫《无声》,映期应该是在十一月,会在公共电视台的新创短片单元播放。还请大家一定要看喔!”张导笑着推荐。
拍片收入不稳,如何获得家人的认同
张哲魁导演来自花莲,一开始家中长辈也是不太能理解导演这行业以及拍片在干嘛,但现在已经是信任他,让他放手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他认为:“有和我同样处境(指家里不认同拍片这行)的人,毕竟拍片这工作很难和他人用语言去简单说明,可以试着和他们分享拍片遇到的任何事。尽管只是讲些今天在片场和谁合作啦、接案量有成长很稳定啦等等,靠着这些连结让家人慢慢理解你在做什么,来争取认同。比较多的情况还是报喜不报忧啦,总是不希望让他们担心。我总会告诉他们我的片子又得了什么奖,这次又和哪个知名圈内人合作等等。”
导演除了技巧训练外,更重要的是认知自己有“社会责任”
“我认为一个导演的培养过程,不是单单的影像导演、技巧训练,你要对各个环节都有一定的了解,美术、收音、后制…等,才有办法和大家沟通;他们都是你在精进片子的时候的武器!我就是这样要求自己走过来,所以我有很多其他组别的经验,这让我在拍自己的短片时,有更多能够切入思考的角度。”
张哲魁导演也鼓励其他青年导演“这个活动我认为很有意义,尤其在交流这部分。我觉得我们都很需要去各个地方充电,但大家都需要工作,能乔出一个周末的时间都很不容易了。这个为期八天的活动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对于年轻导演来说是非常值得的交流经验!能拍,当然就尽量拍吧!”
编辑:李勤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