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粉红来信》微电影以平行时空的叙事手法讲述了女主人公在乳房重建后,通过“粉红来信”与低谷时期的自己展开的跨时空对话。这封粉红来信,是女性给予自己的力量,也同样传递给所有人,并呼吁社会大众“请把乳房重建告诉身边更多的人,让每一位与乳腺癌斗争的她,都能多一种选择,重建美好生活。”
近日,2022年“粉红绽放日”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公益健康宣传活动在上海举办,医学专家谈到科学普及乳房重建理念的重要意义。
乳腺癌诊治20年间飞速发展,新版专家共识呼吁“告知”
世卫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调查报告:2020年,乳腺癌已成为全球发病率第一的癌症,中国女性乳腺癌新发高达41.6万。目前,80%以上的乳腺癌患者会接受乳房切除术治疗。与乳腺癌高发病率、高手术率相比,中国女性的保乳率和乳房重建率并不高。2022年10月,《乳腺肿瘤整形与乳房重建专家共识(2022年版)》(简称《共识》)发布。
与前版相比,新版《共识》增加了患者在术前拥有知晓乳房重建知情权的重要内容。大多数乳腺癌患者在术前不知道乳房重建,错失了重建的最佳时机。作为新版《共识》牵头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吴炅教授呼吁:“外科医生应在每一位乳腺癌患者术前主动告知乳房重建的时机与方法,让其充分获悉乳房切除术后拥有乳房重建的选项,同时参与该流程,并对重建的过程、手术并发症甚至远期风险和效果充分知晓,从而让患者多一种选择。”
“目前在国内,乳腺癌的粗发病率是60/10万,且每年以2%-3%的速度在增长,所以大家会感觉身边罹患乳腺癌的人很多。”吴炅教授称,与此同时,我国乳腺癌综合诊治水平不断提高,20多年来国内纷纷成立很多乳腺中心,或把乳腺专科从普外科里独立出来、组建多学科诊疗团队等,国内乳腺癌5年生存率根据近期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数据已超83%。
吴炅教授进而谈到,从乳腺癌整个治疗看,外科无疑是重要手段,其中超一半的病人可以保留乳房。遗憾的是,真正保留乳房的患者比例较低,在15%左右,这对患者的身心都带来不小的影响。
技术、人员、意识“到位”,集社会之力科普乳房重建
吴炅教授分析,这背后有多重原因。首先,与公众认知有关,得癌后内心很恐惧,希望手术“越彻底越好”的心态可以理解,也间接导致乳房重建知晓度有待提升的现状;第二,大部分病人首诊时,病期并不是特别早,需要进行辅助治疗,而病人在规划和接受这些辅助治疗时会担心包括重建手术在内引起或影响到后续其他治疗开展。第三是专业培训不足。乳腺专科在近20年发展起来,乳腺科医生通常从普外科或肿瘤外科分出来,专注做乳腺癌,培训经历中较少有整形培训经历,也间接影响了重建术的普及。
吴炅教授称,关于乳腺重建技术,包括假体、补片等辅助材料近5年有了更多发展,更多产品能满足临床需要。技术、人员、意识的“到位”,国内乳腺医学界正在推动的很多工作都取得了进展,给患者更好的选择。
“也希望行业同仁能把乳房重建这一选择传递出去,让患者知晓这样的科学解决方案。同时,促进医生群体的内部交流,鼓励更多医生进入乳房重建领域,并向公众传达关爱的讯息,关爱乳腺癌患者,也尊重她们的选择。”吴炅说。
让乳房重建成为越来越多患者的选择
谈及乳房重建术式的发展现状,医生队伍建立也是吴炅教授十分关注的。作为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吴炅教授称,这是目前行业协会、学会都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不仅每次学术会议都会设置“重建”学术环节,邀同道分享经验、最新学术成果,一系列专科医生培训同步开启,鼓励更多专科医生前往示范性中心接受高水平培训。
“我们也在推动行业界合作,我一直主张我们乳腺外科、肿瘤外科和整形外科要有深入合作,合作是贯穿在每一个病人的诊疗过程中的。”吴炅教授称,在国外一些较好的肿瘤中心,整形外科医生和乳腺外科医生会组成一站式门诊,给病人“个体化”一站式就医服务,在国内,这项工作在逐步推进中,包括联合门诊,包括乳腺外科、整形外科建立联合培养专科医生的模式等,这对患者来说是意义非凡的。
今年是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发起“粉红绽放日”第三年。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原副理事长胡宁宁表示,在强生医疗科技的支持下,基金会启动了关注乳房重建的粉红绽放日公益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未来期待更多社会力量的加持,同时,希望更多基层医疗机构普及相关术式,使乳房重建成为更多患者的一种选择。
作者:唐闻佳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