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送最后一批治愈出舱者,贴上“关舱”“休舱”的封条,刚过去的5月,上海大量方舱医院、定点医院终于完成历史使命,迎来告别节点。
2022年的春天,注定难忘。引发本轮疫情的新冠病毒来势汹汹,从3月1日首例新冠病例确诊,此轮上海本土疫情的新冠感染人数在两个月里突破60万例。其中,4月7日单日新增本土感染者人数首次突破2万例,并在此后一周,每日新增感染者人数始终徘徊在“2万+”。
作为上海市的传染病定点医院,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最先感受到此“疫”的凶猛:3月中旬,原本只有1100张核定床位的医院收治了2300多名新冠患者。100个重症床位陆续开设,在救治高峰期,医院紧急采购了60台营养泵、10台CRRT、37台有创呼吸机、50台高流量氧疗仪。
在上海这座拥有25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多达580万,老龄人口合并多重基础疾病,是新冠重症的高危人群,生命攻坚战拉响警报!因感染者大量增加,老人、孕妇、儿童以及血透等特殊疾病感染人群随之均在增加,一场要求“非常速度、非常举措”的生命保卫战就此打响。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是在2003年“非典”之后就永久保留的传染病定点医院,近20年来,这是上海唯一的传染病定点医院,直到今年3月上海本轮疫情暴发。随着新冠病例越来越多,上海紧急启动后备定点医院、方舱医院建设改造工作。3月中下旬,随着本市一批方舱医院、后备定点医院启用,市公卫中心将主要收治人群调整为“老、小、孕、重”。
本轮疫情中,全市启用市、区两级48家定点医疗机构,从1家到48家,“切换”速度是惊人的——有的医院用两天时间、十几辆救护车,紧急分流200多名在院患者;有的医院用48个小时,完成从普通三甲医院转型为符合传染病收治条件的定点医院改造。与此同时,市区两级启用100多家方舱医院,最大的方舱医院——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方舱医院开放床位5万多张,创国内方舱医院之最。
25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史无前例地“静下来”,还有一些人则夜以继日地玩命“跑起来”——大上海保卫战、生命保卫战打响了!
这是一场苦战,一场硬战,抢救生命,慢不得,等不起!人民之上,生命至上!全市30万医务人员闻令而动,尽锐出战,来自24个兄弟省市自治区和解放军的医疗力量5万余人响应党中央号召,星夜兼程,构筑起守望相助、同心战疫的生命防线。
01
绝不放弃任何一条生命
上海市区两级快速启用48家定点医院、100多座方舱医院,全国兄弟省市医疗队与上海医护人员并肩战斗,以生命赴使命
今天(6月10日),对浙江省、江苏省的援沪重症医疗队来说,是回家的日子。感恩、致谢,欢送走最后一批“坚守者”,至此,驰援上海的兄弟医疗队均踏上返程。由春入夏,上海“复苏”。
“祝大家早日康复,我们退场了。”5月27日、28日,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天津省援沪医疗队、湖北省援沪医疗队与上海医疗队完成交接,由仁济医院牵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龙华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将共同承担接下来的救治任务。这也意味着上海大型方舱医院进入“扫尾”阶段。
5月下旬,上海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上海迎来方舱医院“批量关舱”。
5月31日,当日公布的上海新增病例数是“9+22”,当天,上海最大方舱医院、拥有5万多张床位的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方舱医院正式关舱,从4月9日接收首批患者以来,这座巨型舱总共收治患者174308人。
此前的5月25日,上海世博展览馆方舱医院正式“休舱”。世博方舱3月23日开建,3月26日开舱接收新冠轻症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初期,由仁济医院、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等多家医院的900名医护人员驻守;4月9日,由福建省援沪医疗队1700余人整建制接管,直至圆满完成历史任务,贴上“休舱”封条。
5月21日,东海之滨。随着江苏省援沪医疗队、浙江省援沪医疗队等6名医疗队领队报告完毕,临港方舱医院院长、华山医院副院长马昕郑重宣布:上海临港方舱医院正式休舱!
临港方舱医院历经8天8夜由15万平方的仓储物业设施改造而成。自4月5日启用,华山医院医疗队和江苏、浙江、河南、山西、贵州等援沪医疗队协作,累计救治患者47224人。46个日日夜夜,这里累计为患者配送餐食113.4万份;清运医废垃圾共670吨,单日清运峰值60吨;为医护及工作人员提供695间公租房,4000多间酒店客房;提供1.8万余车次、20万余人次交通接驳……
一个个数字的背后,是一次次夜如白昼,是一次次携手同行。
4月3日、4日,上海新增病例数持续攀升,防疫最吃劲的时刻,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医疗队星夜奔赴,是最早驰援上海、投入医疗工作的兄弟省市医疗队,大疫面前,“长三角人”并肩应战,同气连枝! 其中,江苏省援沪医疗队总人数达2273人,是兄弟省市自治区援沪医疗队规模最大的一支。
5月12日,国际护士节,这天,也是江苏援沪医疗队镇江分队队员、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护士徐晓转到仁济医院南院定点医院工作的第二天,定点医院为医疗队队准备了纪念可乐、鲜花,感恩逆行而来的同行。在这里,他们面对大量合并基础疾病的新冠患者救治,大量为高龄老人。救治最困难的地方,也是创造奇迹的地方,目睹着患者治愈出院,当晚,徐晓在朋友圈更新了一句话:在这里,度过了迄今为止最有意义的护士节。
对福建省儿童医院副院长胡肖伟来说,此来上海,是一次应召出战的“奔赴”,更是一次义不容辞的“守护”,因为——上海,是他的家乡。
4月6日,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同福建省儿童医院紧急召开线上会议,研究部署两地抗疫工作。31名福建医护当即“请战”,加入上海抗疫战场。
4月7日,4名正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进修的福建省儿童医院医生加入由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在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负责的“亲子方舱”,另3名进修医护随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医疗队出征仁济医院南院,协助儿科定点收治工作。同日,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长期派驻担任福建省儿童医院副院长的胡肖伟率53名福建医护,随同福建省1730人的援沪医疗队奔赴上海,投入世博方舱医院的收治工作。
“沪闽一家亲,抗疫心连心。”福建援沪医疗队出发时喊出口号,更是战斗的信念。5月24日,世博方舱休舱在即,胡肖伟在朋友圈留下一段话:“回上海在方舱战斗的日子告一段落,和上海亲朋好友一次没聚上,期待上海早日清零,可以回上海见亲人会朋友,回单位办公室看一看,弥补这次回来的遗憾!”
为了与病毒抢时间,上海市区两级快速启用48家定点医院、100多座方舱医院,来自全国的医疗队与上海医护人员并肩战斗,以生命赴使命。
5月21日,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108岁的黄慧琴老人从上海黄浦区新冠定点救治医院瑞金医院卢湾分院出院了。黄慧琴老人的治愈出院,凝聚着瑞金医院卢湾分院和湖南医疗队、山西医疗队的心血,他们组成救治专班,制定了包括营养支持、标准化治疗、中药方剂治疗的针对性治疗方案,共同创造了这份生命奇迹。
自4月11日以来,瑞金医院卢湾分院收治了大量高龄老人。在已出院的1200多例新冠病例中,80岁以上老人超过55%,90岁以上老人86位,百岁老人有12位,黄慧琴老人是最年长者。作为本次疫情以来收治高龄老人比例最高的定点医院,瑞金卢湾分院在瑞金医院总院和全国同道的支持下,全力构筑老龄群体生命屏障。
5月14日,入院32天的108周岁的新冠重症患者叶鸣老人从上海市浦东医院定点医院治愈出院,创下国内重型新冠肺炎转阴出院最高龄纪录。叶鸣生于1914年12月29日出生,上世纪30年代加入中国共产党,抗美援朝时,加入医疗队奔赴前线。
就是这样一名抗美援朝老兵,在2022年的春天,遇上一场新的战疫,对手叫奥密克戎。4月12日,发热、咳嗽、气促的叶鸣,确诊患上新冠肺炎,被送到浦东医院。蒋庆渊医生发现老人意识不清,有脑梗、冠心病等病史,长期卧床,比较虚弱,立即将情况反馈到指挥部。院方迅速组织心内科、老年医学科、呼吸科、中医科等学科专家和护理团队成立“老宝贝”守护团,在坚持“一人一策”的基础上,每日数次查房,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措施。
4月27日晚,叶鸣的病情突然变化,出现呼吸急促、意识变差,指脉氧最低下降至79%,救治团队立即组织抢救,并结合CT胸部影像结果和基础疾病病情,判断患者已进展到新冠肺炎重型。
“血氧正常情况下应该在95%以上。老人家的病况适合气管插管,以改善呼吸衰竭症状。”ICU主任王树云说,考虑到患者已108周岁,进行有创操作后,恢复时间长,而且,他的女儿也不赞成插管,经中山医院重症医学专家钟鸣及国家督导组专家等人病例讨论后,一致决定不插管,给予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
王树云说,人的肺泡并不是全部被利用的,靠近背部的一些肺泡并没有张开。新冠重型患者采用俯卧通气就是利用这点,将靠近背部的肺泡打开,从而改善呼吸功能,同时排出病肺里的液体。当然,这一切,对护理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常规俯卧通气要求一次至少12小时,考虑到老人高龄,心功能不好,耐受力下降,必须密切关注他的生命指征,随时调整他的睡姿。与此同时,俯卧对身高近一米八的叶老先生也是一大挑战,为了帮他调整体态,需要4个人一起行动。不止如此,护理团队还会不时给老人家拍背,做气道护理,防止压疮。
吸痰时会产生气溶胶,护士第一位考虑的并非自己的风险,而是握一握老人的手,笑着予以鼓励。老先生耳背了,大家用身体语言、用温暖的眼神让老人放宽心。这是一群可爱、更有爱的护士,他们中,除了浦东医院本院护理团队,还有一群来自山西的护士们。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高流量吸氧、高侧卧位通气、抗感染、抗病毒以及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叶鸣的各项指标一天天好转。5月13日,历经32天的治疗,叶鸣老人的核酸检测转阴,医护人员高兴地拥到病床边,祝贺他,又打了一次胜仗!老人家明白大家的意思,开心地笑了。
还有太多暖心的瞬间,上海人民永远铭记。
4月初,上海本轮疫情最严峻的时刻,黑龙江省组建了一支由1034名医务人员组成的医疗队,随时准备赴上海市支援新冠肺炎疫情医疗救治工作,计划将承担核酸采样和接管方舱医院工作。
重庆市此次抽调1567名医务人员组成援沪医疗队,负责管理4个方舱医院及3家定点医院共计9088张床位,累计收治患者1.1万人,还参与多轮核酸筛查工作,共计采样366.9万人次。
河南省援沪医疗队共有2074名队员征战抗疫一线,在沪期间接管相关方舱医院和定点医院,开展中医巡诊,支援核酸筛查和阳性特殊人群转运等工作,累计救治和巡诊2万多名患者。
江西省援沪医疗队派出1101名医务人员,四次执行核酸筛查任务,完成62.1万人次采样,整建制接管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4个舱区,累计收治1.66万人。
由1890名医务人员组成的浙江省援沪医疗队接管临港方舱医院近5600张床位和相关定点医院,累计收治患者近1.88万名,在沪期间还支援相关定点医院重症救治和血液透析专科护理。
陕西省援沪医疗队由1591名医务人员组成,在沪期间接管方舱医院7座,进驻5家定点医院,累计收治患者1.5万余人,帮扶3家医院血透室,并支援多轮核酸筛查工作。
海南省援沪医疗队由943名医务人员组成,先后转战方舱医院、定点医院等多个抗疫战场,累计收治患者9126人,并支援多轮核酸采样工作。
安徽省援沪医疗队由724名医务人员组成,先后支援两家方舱医院和一家区级定点医院,累计收治患者1.05万余名,分级分类、对症治疗、照护抚慰。
湖南省援沪医疗队由736名医务人员组成,在沪期间坚持多学科合作和精细化管理,精心救治重症患者,并发挥中医药优势,在方舱医院收治患者5242人,在舱患者中医药治疗率100%。
辽宁省援沪医疗队由200名医护人员组成,坚持中医药全程介入治疗,累计治愈患者3064人。
由1040名医护组成的山东省援沪医疗队抵沪后整建制接管3个方舱医院,同时支援相关医疗机构开展医疗救治,先后5次参与核酸检测采样工作。
云南省派出1206名医务人员奔赴上海抗疫,在开平路方舱和龙华路方舱收治感染者6127人,并支援数轮核酸采样检测工作。
桂沪同心,自4月15日第一批广西援沪医疗队在南宁吴圩国际机场宣誓出征,紧随其后,5批医疗队逆风前行,在上海奋战46天,1584名医疗队员负责9个方舱、定点医院,收治患者过万人。这是广西历年来一次性向自治区外整建制派出规模最大的医疗队伍。
在上海疫情最吃劲的时刻,八方来援,雪中送炭,与上海医护人员并肩作战。一起守“沪”的暖流背后,更是一场“双向奔赴”。
“樱爱相承,沪鄂情深”,6月6日,芒种,也是端午节后的首个工作日,华山医院宝山院区定点救治医院与湖北省援沪医疗队举行联合主题党日,同时欢送援沪医疗队——守“沪”51天的湖北援沪重症医疗队顺利完成任务,6月8日踏上返程。
驻守华山医院的重症组是2020年武汉战疫中的精锐之师——曾支援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医护团队。“你们是投身过武汉、大上海两次战疫的‘老兵’,这份为上海、为华山拼过命、出过力的恩情,我们永远感激!” 华山医院院长毛颖说。
从2020年到2022年,唤醒的不仅仅是记忆。湖北省援沪医疗队这样说:因为见识过病毒之凶险,经历过战疫之艰辛,千里奔赴的武汉同仁对防控责任之重认识更深。
这个武汉重症团队还与上海华山医院团队别有缘分。奋战在华山医院宝山院区定点医院新冠重症病区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援沪医疗队护理组组长熊杰说,2020年初武汉疫情暴发,华山医院派出上海人数最多的援鄂医疗队员驰援,四支队伍中的一支,就日夜奋战在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ICU,为抢救武汉最重症患者“拼过命”。2022年,疫情袭来上海,武汉组建医疗队之时,同济医院的“战友”立即报名。
“华山医院逆行驰援武汉、支援同济医院的这份情谊我们始终记得。在上海,我们遇到了许多曾经的‘战友’,我们一起打赢过武汉保卫战,也一定能够一起打赢大上海保卫战!”熊杰说。
02
长三角披星戴月的“采样人”
从晨光微曦到日落西沉,来自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2.5万名兄弟省市采样队员在上海最需要的时刻星夜驰援
同饮一江水,沪苏一家亲。江苏省援沪医疗队是最早抵沪的医疗队之一,医护们抵沪后,在多个方舱医院、定点医院开展救治护理工作,累计收治患者 2.62万人。此外,还有一批队伍深入这座超级大城的大街小巷,在上海疫情告急时刻,投入这项关键工作——核酸采样!
“封控”在小区做核酸的日子里,不少上海市民注意到,有一群“大白”很特别,他们的背上通常标注着自己的出发地和所在医院,他们就是来自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市的采样队员。
根据上海市卫健委统计,自3月28日第一支援沪采样队伍抵沪,苏浙皖等省市约2.5万名采样队员星夜兼程,驰援上海,累计承担1.6亿人次采样量。通过外省市支援,上海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窗口,通过引进、培育等方式,不断完善、强化和提升自身的核酸筛查能力。目前,本市已储备了约3.8万人的采样队伍,不仅成为后续筛查工作的重要力量,还为全面推进常态化采样点布局并发挥作用打下坚实基础。
5月15日,最后一批浙江省援沪核酸采样队乘大巴返回浙江。离沪前,一名队员在手机上写下“上海加油”,透过大巴的玻璃窗,将祝愿送给上海。
支援上海疫情防控是迄今浙江规模最大的跨省医疗支援。3月28日,来自10家省级医院和8个地市组成的首批4689人浙江援沪核酸采样队组建完成,奔赴上海投入核酸采样工作。此后,这支队伍陆续增补至7000多名队员,在援沪的49天里,他们累计完成核酸采样4000余万人次,是赴上海支援的固定采样支援力量中最晚撤离的队伍之一。
抗疫一个多月来,浙江援沪核酸采样队的足迹遍布上海数百个社区,队员们深入基层,与上海市民一道携手抗疫。为尽可能减轻上海的负担,绝大多数援沪采样队还都采用当天往返的方式,经常是凌晨从当地出发,经数小时舟车劳顿后,立即投入到采样工作,为上海及时完成核酸筛查任务默默奉献。
以浙江援沪核酸采样队为例,队员们驻扎在湖州、嘉兴等地,每日“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往返于浙沪两地,确保把全部精力投入核酸采样工作。
“我们到过上海的十几个区,完成了近90万人次的采样工作。”丽水市中心医院副院长陈美芬是丽水第二批援沪核酸采样队总领队,她带领102名队员从4月22日起支援上海,每天早晨6时30分从乌镇出发,前往各个采样点,下午4至5时再返回驻地。
医护的辛勤付出,收获了上海市民的一声声感谢。丽水市中心医院护士李燕感叹,“风雨不惧,日晒不怕,只要迎面走来的‘爷叔’,淡定而优雅的一句‘谢谢侬’,仿佛清风吹进密不透风的防护服。”
从晨光微曦到日落西沉,一日双城,对长三角援沪核酸采样队而言,这是无比熟悉的行程。3月28日,江苏省援沪核酸采样队连夜来沪,3月29日便投入工作,在上海各个小区、商圈、建筑工地等地连续工作了40余天。
4月4日,江苏省再度抽调7500名医务人员,组建江苏省援沪应急核酸采样队,开启早出晚归的“援沪之旅”,来回奔波里程17.36万公里。
5月6日是江苏省扬州援沪医疗队在嘉定区江桥镇驰援的最后一天。为表达真诚谢意,江桥镇居民为扬州援沪医疗队献上锦旗,“感谢你来!你们的脸虽没看清,名字已记在我们心间,希望下次见面,能脱掉防护服畅快交谈。”
这支由80后、90后、00后不同年龄段组成的扬州援沪医疗队的身影先后出现在浦东、宝山、嘉定等核酸点,而江桥是他们来的最多的地方。
作为驰援江桥的扬州援沪医疗队的领队之一,陈慧医生是许多社区工作人员口中的“老熟人”。“我们团队有医生,有护士,有刚入职的新人,也有身经百战的老将,每一位成员都是自愿报名,每个人带着不同的故事,克服不同的困难,抱着相同的目标而来,共同见证了上海疫情防控形势一步步得到控制。”陈慧感慨,下次来上海,一定要好好走一走、看一看。
5月7日,最后一批安徽省援沪医疗队1030名核酸采样队员,圆满完成任务返皖。安徽省援沪核酸采样队共4530人,其中,1030名队员常驻上海,连续作业;还有3500名队员召之即来,披星戴月,在皖沪间往返奔波。援沪38天,安徽省援沪核酸采样队前往静安、黄浦、长宁、嘉定和浦东新区等6个区,累计采样1619万人次。
每次采样任务的完成并不意味当日工作的结束。“回到驻地,大家的微信群就炸开了。”安徽省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护士王姗说,队员们顾不上疲劳,第一时间分享采样经验。“事先和社区志愿者沟通,提醒戴假牙的老人先把假牙摘了,免得采样时喷出;对张口幅度小的人员,要使用好压舌板,能保证采样到位;对尚在妈妈怀中的婴幼儿,要多点耐心,先把棉签放在嘴角,等逗乐了,快速将棉签送到采样部位……”
采样人的艰辛,有人看在眼里。安徽援沪采样队员鲍静静收到过一名小女孩送来的卡片,“谢谢你们为我们辛苦付出,希望你们身体健康,每天都有好心情!”
一份谢意,牵出长三角的情谊,比邻而居,并肩战斗。
“静安区一个小区的居委书记朱老伯,穿着大白服给我们医疗队拍照,拍得特别好,后期还制作成电子贺卡,有心了。”安徽省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护士李柯柯记得,还有一名叫“迟迟”的青年志愿者,为她画了一幅卡通肖像,“我保存在手机里,这是一辈子的回忆。这一个月来,听到很多温暖的话,感动的眼泪基本都流在了上海。”
离沪前,李柯柯和队友去了外滩,看着几乎没人的外滩,李柯柯许下心愿,以后,一定要回来看看上海,再看看外滩。
03
争分夺秒“挖”出潜在感染者
为尽快找到传染源,切断病毒传播链,他们在核酸检测实验室与新冠病毒鏖战
助力打赢大上海保卫战,在多支援沪医疗队的硬核支持下,上海持续提升核酸检测能力。通过增设检测机构、增配方舱实验室和移动检测车等方式,本市单日最大检测能力从本轮疫情前的102.8万管,增长到850万管以上,能更好满足市民的工作、生活需要。
如此短时间内让核酸检测能级“光速”提升,离不开兄弟医疗队的拼搏付出。
“难忘2020年,上海给予我们非常大的帮助,现在我们要用实际行动回报。”奋战40天,累计检测近240.6万管,在上海之江生物和上海兰卫两个实验室,207名湖北省援沪核酸检测医疗队员,用一个多月夜以继日的坚守和不断提升的效率,将最初的日均5-6万管的检测量提升至日均8-9万管。
本轮疫情以来,广东、安徽、江苏、湖南、陕西、湖北、浙江、河南、云南、山东、河北、四川等12个省的核酸检测队驰援上海,累计支援上海20余家检测机构和医院,完成检测量3456.4万管,为上海核酸检测能力提升和多轮大筛工作提供重要支撑。
数字的背后,为将潜在的阳性感染者尽快“挖”出来,核酸检测人员每天都要与新冠病毒近距离“对峙”。这是另一个鲜为人知的战场。
由504名医疗机构和检测机构专业人员组成的广东省援沪核酸检测队平均年龄不到34岁,自4月3日抵达上海,40多天来完成超过975万管、4523.3万人次的核酸采样检测,日均完成检测近23万管,占外省支援总量的四分之一。
在广东援沪核酸检测队总领队黄彬心里,团队成员年轻但肯吃苦,个顶个都是好样的。广东省援沪医疗队队员钟鹏强所在的34人小分队对口支援虹口一家方舱实验室。4月3日,他们凌晨2点到达酒店,稍作整顿,一早就投入实验室工作。钟鹏强说,方舱实验室建在户外,午后气温很高,队员们防护服内的衣服干了湿、湿了干,但所有人都坚持着,“早一分钟出结果,就能早一分钟阻止疫情传播,让上海这座城市早日复苏。”这是许多援沪队员的心声。
“每天‘泡’在核酸检测实验室里很辛苦,但没人喊累,都非常专注地工作,都希望上海尽快好起来。”四川省援沪核酸检测队自贡队队长肖利说。
自4月3日抵达上海后,由204名检验人员组成的四川省援沪核酸检测队先后支援6个实验室8个方舱的核酸检测,40天里夜以继日,累计完成147万余管检测任务。
为尽快切断病毒传播链,援沪检测队常常“连续作战”。陕西省援沪医疗队共计1770人,其中179人来到之江生物实验室投入紧张的核酸检测工作。随着上海多轮筛查推进,这支队伍从最初一个点,接续进驻本市多个方舱医院、实验室,以人员翻班、24小时检测不间断工作模式全力做好核酸检测。
5月18日,完成支援任务的山东省援沪核酸检测队从上海虹桥机场飞往济南。“山东省援沪核酸检测队参与了上海市多轮核酸筛查,累计检测样本154.8万管,为打赢大上海保卫战贡献了山东力量。”回忆在上海奋战的日日夜夜,山东省援沪核酸检测队领队巩怀证难忘4月3日那天,来自省、市58家医疗机构的101名医务人员迅速集结,逆行驰援。驰援上海的46个日夜,队员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不断提升效率,最高核酸检测量达到10万管/天。
对手是奥密克戎,核酸检测队员必须跑得快点、再快点!由186人组成的河北省援沪医疗队于4月3日抵沪,仅用一天半时间便完成气膜实验室的搭建和实验设备的安装调试,在支援核酸检测的队伍中第一个率先具备检测能力。为最大程度增加产能,节省因换班耽误的时间,这一医疗队优化分组,由5组调整为3组,工作时间增加为8小时,保证核酸检测高效运转,累计完成152万余管检测任务。
40余天,完成检测342.28万管,5月16日起,江苏省援沪医疗队核酸检测队陆续踏上返程。490名队员来自无锡、常州、盐城、扬州、淮安的181家医疗卫生机构及第三方检测机构。他们自3月29日起,就先后携带方舱、气膜实验室和检测设备赴沪支援。“50名队员带着8台核酸提取仪、25台PCR扩增仪和检测所需试剂,一接到命令就立刻出发。”淮安队领队刘娟介绍,4月1日凌晨抵达上海后,检测队迅速熟悉情况,确定基本检测流程,随着工作磨合得越来越好,日均可完成25000管检测量。
5月14日下午,河南省援沪核酸检测医疗队乘飞机返回郑州。在上海防疫一线的39天中,医疗队检测约130万管,安全圆满完成任务。
“湘沪帮助,共同守沪!”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检验与病理中心医务人员王小妹将这句话记在心间。4月3日晚,湖南省第一批104人援沪核酸检测医疗队抵达上海。次日凌晨,这支医疗队就开始了工作,他们承接了上海嘉定区宝藤检验所2号舱的核酸检测工作,很快使该检验所日检测通量达到10万管以上。此后不久,湖南省第二批核酸检测队抵达,共计310人的队伍累计完成检测量260.9万管。回忆在上海的抗疫点滴,王小妹难忘下飞机后的那一幕,“我们的大巴行驶在路上,我看到有一个保安向我们敬礼,我特别感动,那份谢意非常真诚。”
浙江省核酸检测队伍还与上海的核酸检测人员混编到一起,组成混合战队。浙江医疗队气膜实验室总指挥方国剑介绍,刚到上海时,工作强度很大,早上9点出发往往要一直忙到晚上11点,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向好,各方面工作也顺畅起来,“经过46天努力,我们看着上海一点点好起来,离别之际,心中有说不尽的喜悦,也有难掩的不舍!”
5月13日,328名安徽省援沪核酸检测队队员在圆满完成援沪任务后,启程返皖。他们在上海连续奋战44天,累计完成核酸样本检测量350万管。此外,安徽还支援上海移动检测车(方舱)11辆,单日检测能力近4万管,累计检测量超过300万管。
5月15日16时,随着云南援沪医疗队核酸检测队员对气膜实验室进行最后一次消杀,云南援建上海浦东新区临港气膜实验室完成了在上海的核酸检测任务,正式“关舱”。
核酸检测也是云南援沪医疗队在上海的主要工作之一。临港气膜实验室为六舱一体硬气膜实验室,配备110台扩增仪、24台核酸提取仪、20台生物安全柜,从4月6日投入使用到5月15日,共派出检测队员3916人次,累计完成核酸检测130万管,最大单日检测量6.22万管。云南省援沪核酸检测队队员罗启睿说,看到上海越来越好,非常开心,“希望下次以一名旅客的身份来到上海,享受上海的阳光。”
04
“天下急救是一家”
急诊告急、转运力量吃紧……在上海院前急救最吃劲的时刻,他们开着“120”急救车千里奔赴而来
新冠病毒来袭,也一轮轮冲击着上海这座城市的日常诊疗秩序,急诊首当其冲。3月、4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急诊多次单日接诊量超1000人次,较平日上升42.85%;救护车单日接诊多次超100辆,较平日上升68.33%;抢救室患者多日突破160人,较平日上升23.07%。面对挑战,中山急诊快速启动应急预案,迅速调配人力。面对“连续作战”和“长时作战”,党员、团员带头主动请缨,确保急危重症患者和危重孕产妇的救治。
在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工作人员看着调度大屏,听着此起彼伏的电话呼入声,同样心焦,120调度指挥中心单日呼入电话数高达9.1万个,是去年日均来电量的12.3倍,日均派车近5000次,突破了120业务历史峰值,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
在上海院前急救最吃劲的时刻,有人千里奔赴而来。
4月25日上午9点30分,50部负压救护车从天津市急救中心出发,赴上海进行支援。天津市急救中心共派出50名驾驶员、50名医生和8名管理、感控人员。天津援沪院前急救医疗队领队、天津市急救中心党委书记吴小明说,援沪医务人员几乎都参加过支援河北省石家庄、邢台,以及天津市的专班、闭环管理工作,抵达上海后将协助当地做好急救和转运任务。
河南援沪医疗转运队同日奔赴而来。“我们51辆车在高速上绵延大概有十几公里,中间只加了三次油,其余时间都在赶路。”河南转运队党总支书记、队长马高峰回忆,从4月24日下午接到通知,到4月25日中午集结出发,用时不到24小时,经过十几个小时,转运队于4月26日凌晨到达上海。
河南援沪医疗转运队由50辆负压急救车、1辆指挥车和190名医务人员组成,主要任务是保障10家市级方舱及4家亚定点医院,区属方舱医院紧急转院,120受理的感染者就诊送医,以及120受理的非阳性普通急救患者转运。
时间紧,任务重,他们在高速上就接到了任务,转运队党总支副书记马旭东当即表示,入沪即工作,他们在高速路上直接按任务分队,到达上海后各分队车辆人员直接分赴浦东、临港、崇明、嘉定、金山等五个任务驻地展开工作,26日当天就有队员出车了。
作为“应收尽收”的重要一环,转运队的重要程度可想而知。为了抵达后能第一时间开展工作,他们在出发时就备好了7天的物资,马高峰说:“这样与上海相关方面对接好以后,正常的消耗慢慢能供给上”。
前来支援的队员有支援过汶川、武汉、石家庄等多类公共灾难事件的经验,他们在上海克服了地理位置不熟、交通运输情况生疏的困难,执行任务最长的跑了一百多公里。在正常情况下,急救车一般以周边五公里为半径工作。
抱着同心守“沪”的信念感,每一名医务工作者,只问任务,不问归期。“我们出发的誓词就是:疫情不退,我们不退,坚决完成转运保障任务。”马高峰说,来上海后,他想得最多的只有两件事:一是圆满完成保障任务;二是队员都平安健康。
这是河南援沪转运队急救车司机闫晓明第一次来上海。“上海很大,从方舱医院到定点医院,单程最近的路线超过20公里,远的路线有70多公里。”闫晓明负责从方舱医院到定点医院转运患者,几乎一直在路上,穿梭在空荡荡的上海街头,他说,眼前的上海和他想象中的不一样。
闫晓明所在的河南援沪转运队,190名转运队员两班倒,24小时运转着50辆负压救护车。“每一辆印有‘河南急救’字样的车辆,都承载着河南急救人员对上海人民的守护责任。”河南援沪转运队联络员王增甲说。
本轮疫情以来,本市院前急救面临诸多困难,市民日常急救业务、阳性感染者转运、方舱医院和定点医院急救保障等急救服务需求叠加……不少上海市民反映呼叫困难、等待时间延长。
为此,上海市卫健委想方设法努力解决广大市民的急救需求,深挖自身潜力,通过紧急招募志愿者等形式,大幅增加受理调度和一线当班车辆。与此同时,上海市得到了兄弟省市的鼎力相助,在国家卫生健委统筹协调下,4月26日,来自天津、河南两省的国家紧急救援队100辆急救车、298名队员紧急驰援上海,他们抵达上海后在最短时间内投入高强度的医疗急救工作,36个车组驻点市级方舱医院、14个车组对接区级定点医院、50个车组负责社会面闭环转运救治。5天内,两支救援队累计出车532次、救治1012人次,有力缓解了上海市院前急救的工作压力,生动诠释了“天下急救是一家”的深厚情谊。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5月底的上海,我们作别了春天,也依依惜别援沪战友,共同战斗的记忆刻在心里。“在春夏之交的日子里,这么美丽的上海,我们急救车走过的痕迹,有我们共同守护的上海人民,期待大上海保卫战尽快取得最终的胜利。”一名急救人这样说。
坚持就是胜利!当前,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各地和解放军的大力帮助下,全市人民齐心协力、共克时艰,取得了疫情防控的重要阶段性成果。在毫不松懈抓疫情防控各项工作的同时,复工复产的号角已吹响,活力迸发的上海“重启”归来。
时间会模糊很多东西,但2022年的这个春天,这场为了守“沪”的奔赴将被上海这座城与身居其间的人永远铭记!
作者:唐闻佳 李晨琰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