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成为全国人民牵挂的重灾区,疫情就是命令,祖国一声召唤,四面八方的医疗队千里驰援。
上海杨浦区中心医院医疗队就是其中一支,目前已全部平安返沪,值得一提的是,该医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2月19日踏上武汉征程,而在组建队伍时,医院特别考虑到一点:在疫情发展之初,医疗队的首要关注点是新冠病毒,必集中火力在病毒感染控制、危重症的抢救上,医疗队成员通常以重症、感染、呼吸科专业人员为主,但患者原有基础疾病的治疗和护理同样不能忽视。
血透病人、造口病人原有的基础疾病成为了感染之外的突出问题,杨浦区中心医院于德华院长对病人群体做了解和评估后认为,肺炎病人长期卧床,抵抗力低,压疮并发,基础疾病、并发症如果处理不好,也会影响病人的临床治疗结局。所以,在重症医学科、感染科的基础上,医院还选派了心血管科、神经内科、肾脏内科的医护人员,尤其是组建了造口伤口、静脉治疗、糖尿病护理、心理护理、导管护理、血透护理、重症护理及康复护理等八大专科的复合型护理团队。
他们以系统为单元,以专病护理为方向,体现了专科护理知识和技术的高度和特色,填补了突发公卫事件中多专业需求的空缺。
填满患者心中缺失的那一块
出发前,虽然医护人员从新闻中对武汉人民所承受的煎熬痛苦已有耳闻,但真正到达现场,每位病人背后的辛酸故事依然令人动容。C3病区有一位63岁的新冠患者丁老伯,和爱人刚庆祝了36周年结婚纪念,爱人却不幸在这次疫情中去世,丁老伯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极度消极、充满自责、情绪低落、少言寡语。
复合型团队中具有心理治疗师资质的护士王剑琼注意到了病人的“沉默”,她及时心理疏导,鼓励他倾诉,指导他应对,并叮嘱各班护士给予他更多的关注和情感交流。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丁老伯渐渐对医护人员敞开了心扉,不再封闭自己,不仅积极配合治疗,甚至会叮嘱医护人员注意安全。患者心中缺失的那一份关爱,医护人员细心地“缝补”,温暖地“救赎”,帮助他一起走出“疫霾”。
“线上会诊”主动出击寻目标
如何发现潜在病人?这是复合型护理团队给自己提的第一个问题。
心理疾患的病人尚有“焦虑”“沉默”蛛丝马迹可寻,而压疮病人散布在各个病区,“可遇不可求”,守株待兔只能是一无所获。
到达雷神山的第三天,复合型护理团队中的伤口造口护理团队就出击了。他们联合上海的团队小伙伴用手机App发布了“关于抗疫人员发生潮湿相关性皮炎的调查问卷”,主动寻找潜在病人。
“一开始咨询的都是因穿戴防护器具造成压疮、湿疹、皮炎的医护人员。”逆行勇士也得到了温柔呵护。第一步线上问诊启动后,第二步专科护理“会诊”顺势而为。
雷神山护理部成立了伤口造口专业组,王静担任组长。为了让大家知晓国际造口师的专长,方便雷神山其他病区请会诊,他们制作了“互联玫瑰园”链接分享在雷神山科主任、护士长群里,以期为更多的患者提供帮助。
除了线上问诊、会诊指导,快递敷料也成了护理团队的“业务”之一。这些敷料正是他们出发前密密麻麻列在清单上的“秘密武器”。有吸收渗液的泡沫敷料,有抗感染的银离子敷料,还有水胶体,油纱,藻酸钙,液体保护膜等,为了以防万一,还带了造口产品,有造口底盘,造口袋,造口粉,防漏圈等等,一应俱全。
这些敷料对于“无米下炊”的护理人员无疑雪中送炭。有了前两步的基础,第三步从线上转为线下治疗,水到渠成。
“她们会诊以后突然就出现在我眼前”
王静接诊的第一个造口患者是急性肠梗阻实施回肠造口2周的张先生,在疫情发生前,他刚刚开始尝试接受自己腹部的“新伙伴”,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他和家人因新冠肺炎病情轻重不同分别收治进入不同的病区,新伤加旧疾一时令他手足无措、苦不堪言。
造口皮肤需要定期清洁、更换造口袋,以免排泄物刺激皮肤造成破溃,不仅需要特殊敷料,而且对于护理技术有更高要求。但在援鄂之初,医疗队里造口师屈指可数,敷料耗材匮乏也难为无米之炊,压疮、伤口、造口等情况只能“屈就”、“隐忍”。
王静和范志敏两位国际造口师在线上会诊后,立即带上装备赶赴C5病区。揭开造口袋,张先生的造口皮肤已经完全被排泄物浸渍,不仅并发了粪水性皮炎,而且造口皮肤黏膜分离、皮肤破溃,非常疼痛,造口师们小心翼翼地清理,涂抹了造口粉和液体保护膜,并套上防漏圈,调整皮肤的高低位置。
“病房护士说我的情况已经传到网上了,没想到,她们会诊以后就突然出现在我眼前!”张先生激动不已。
经过精心护理,张先生的造口并发症已消失,也不再手足无措,希望如黎明的曙光终将到来。
“就地取材”的她如虎添翼
赵越是杨中心八大专科护理团队中的静脉治疗组的队长,也是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的成员,在除夕夜就奔赴武汉金银谭医院。平日的PICC置管能手,此时戴着双层手套,隔着雾蒙蒙的护目镜,视觉和手感都大受影响,而且赵越所在的重症监护病区,大多数患者使用呼吸机,病情重,四肢水肿明显,静脉注射难上加难。
赵越是大家口中的“万宝全书”,对病人的床边B超机动起了脑筋。她把超声探头置于病人皮肤之上1厘米左右,病人皮肤水肿后肉眼不可见的血管在屏幕上清晰展现出来,然后再做留置针穿刺“一针见血”“百发百中”。
B超引导下行留置针穿刺,成功地解决了多例穿刺困难的问题。“就地取材”的赵越乐此不疲,继续开发B超机的潜能。她发现医护三级防护时,无法使用听诊器“听气过水声”的常规方式来判断留置胃管的位置,赵越又请来B超“神器”,帮助护理人员用“听觉”定位改为“视觉”定位,更加精准。包括患者膀胱残余尿的检查,赵越使用B超机能够第一时间发现不能言语的患者是否存在尿潴留的问题,大大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
看似小小的改变,正体现了专科护理的精细化管理理念。
“复合型护理团队在这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中体现了对病人综合管理的思路,展现了专科护理的真正价值”,通过这次实战,于德华院长对互联网医疗也有了更清晰的展望,“专科护理团队通过’互联玫瑰园’做了很好的尝试,智慧医院通过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技术进行优质资源输出,从专科护理的角度出发,对互联网医疗服务会是一个很好的拓展和延伸”。
作者:廖文娟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许琦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