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防控已进入关键时期,早诊断、早治疗是其根本,而基于荧光定量PCR方法的病毒核酸检测作为确诊的重要手段在临床应用中遇到了一些质疑,在多地多家医院都报出“假阴性”的结果。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从事病原分子诊断的莫茜研究员联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检验科关明主任在《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上共同发表了论文《正确认识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影响因素》,对核酸检测呈现“假阴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剖析。
文章指出,目前由于新冠疫情的紧迫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对多种新冠核酸检测试剂启动了“绿色通道”,为病毒的早期诊断、疫情监测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在核酸检测实际的临床应用中,大样本病毒基因组研究及临床验证的缺失、临床采样导致的误差、样本保存和运输的限制、以及试剂盒本身的不完美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病毒检测结果,造成“假阴性”的情况。
对此,保证试剂盒质量、规范采样/保存/运输流程、完善医院的实验室设备、提高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及优化检测流程等,对提高新冠核酸检测结果准确性至关重要,也是目前疫情防控的关键。
随着检测试剂上市的日益增多,有必要尽早信息资源共享,并进行多中心的性能评价,以明确某些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的试剂供医疗机构进行使用,这也是保障目前疫情防控的当务之急。
作者:唐闻佳 姜蓉
编辑:樊丽萍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