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天来、郑君华夫妇是一对 “白衣天使”。郑君华是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外科医生,丈夫顾天来在该院担任医患纠纷协调办公室主任。2001年,他们共同报名加入中华骨髓库。翌年,郑君华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成为中国大陆第12例捐髓者,也是中国大陆卫生系统第一位捐髓者。图为顾天来、郑君华合影。郑君华(左)出身医学世家,父亲郑开邦(中)退休前是一名药剂师,丈夫顾天来(右)也是医务工作者。
“我们这家人要说特别,也没什么,就是心地善良,尽可能多帮别人。”郑君华说。她是我国大陆卫生系统第一位捐髓者,丈夫顾天来也日复一日无私帮助病患。当“上海市最美家庭”“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一个个荣誉接踵而来,他们淡然处之。“做医生就是要奉献的。”秉承“有德则乐,乐则能久”的家风,这户人家将助人视作自然,播撒着爱的阳光。
“幸亏有你在,我才能活下来”
“骨髓捐赠,救的不仅是一个人,还有整个家庭!不仅能‘拔人之苦’,还能‘予人以乐’!”时隔17年,郑君华仍能清晰回忆起从《读者》杂志上了解到台湾慈济骨髓捐赠中心为祖国大陆白血病患者提供骨髓事迹时的感动,这本杂志也被她收藏至今。
“文中提到,虽然我国是人口大国,但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却非常少。”郑君华当即决定加入中华骨髓库,丈夫顾天来也在她的感染下共同报名。郑君华说,她的这份热忱源自身为药剂师的父亲郑开邦的教导,“乐于奉献,舍己救人”。
2002年,郑君华接到了配型成功的消息。那是一名上海交通大学的大二女生。“郑姐,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那个告知配型成功的电话。幸亏有你在,我才能活下来……”术后半年,女孩恢复了健康。
“这是何等的缘分!”郑君华很高兴,这份收获,远不止一个生命。如今,两家人每年都要一起吃顿年夜饭。看着这个曾经饱受病痛折磨的女孩如今开网店、学口译、带团前往尼泊尔帮扶,郑君华觉得没有比这更有成就感的事了。
十多年来,夫妇俩不仅积极参与上海市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俱乐部的志愿活动,还向身边人普及捐献知识。在他们的影响下,浦东新区人民医院已有400多位医务工作者志愿加入中华骨髓库。
“有病先找顾医生看看,放心”
对郑君华而言,丈夫顾天来一直是身旁最坚实的支柱;而对浦东新区张江镇环东中心村的居民来说,顾天来则是“寻医问药”的最佳对象。“有时凌晨三四点都会接到求助电话,他二话不说,穿上衣服就出门了。”对于丈夫的热心肠,郑君华由衷夸赞。“有病先找顾医生看看,放心!”这成了环东中心村居民彼此心照不宣的默契。
后来,顾天来负责调解医疗纠纷,一干就是十多年。一次,一位80多岁的老大爷拿着账单找来,原来医生给他开了不能报销的自费药。顾天来没有简单地以“自费药疗效好”打发老人家,而是替医生道了歉,表明考虑不周,同时耐心解释了开药原因。老爷子当场就消了气,表示不再追究。
“有时候人家要的就是一句话。”多年来,顾天来记不清调解了多少纠纷,“我尽可能让每件纠纷都得到公正处理。”
“要时刻记住‘救死捐身’”
“做医生嘛,人家找你总是有难的,要时刻记住‘救死捐身’。”郑开邦的话始终激励着全家人一心向善。在郑君华的印象中,父亲一辈子心地善良,乐于助人。
“小时候家里拮据,爸爸自己节衣缩食,但对别人一直很慷慨。”郑君华仍记得,上世纪70年代,每月工资只有40元的父亲将20元借给了一位素不相识的木匠。“直至30年后,木匠去世,也没还钱,父亲只是一笑了之。”
顾天来的父亲顾茂桃曾保留着一本截至1945年的药房账本,原来顾天来曾祖父那辈曾在浦东新区川沙一带开有三个药房,常有看不起病的人前来抓药,上面许多欠款人一欠再欠。后来,这本账本被顾家烧了,一笔笔欠款也随之烟消云散。“还不起就不还了吧。”
前不久,夫妇俩的儿子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不少曾经的病人纷纷前来道贺。“为什么要做医生?这就是所谓的‘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吧’!”郑君华很感动。
作者:李晨琰
图片:赖城钊
编辑:金婉霞
责任编辑:唐闻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