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承上启下的一年,医改政策的整体性和前瞻性都有所增强。较之去年的医改工作,不难发现传统涉及医保体系、医疗服务、药品生产流通等领域的改革措施已清晰可见,医改政策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凸显,“制度精细化、试点扩大化、管理数据化”趋势明显。
“简单以治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已然过时,新形势下的医改必须以健康为导向。”在今天举行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第十四届“中国健康产业高峰论坛”上,专家指出,由医疗改革上升到健康改革,整个医改工作的指挥棒应以健康为中心。
从医疗改革上升到健康改革
今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组建完毕,这意味着继2013年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职能整合后,卫生领域新一轮机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卫计委”变身“卫健委”,虽然仅一字之差,却凸显了国家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决心。
如何打造健康城市?有专家指出,首先要切实转变医疗机构的服务模式和服务重点,以治疗为中心转向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为中心,强化疾病预防;此外,强化健康教育,保障公共卫生至关重要。
“上海的公共服务应当是基于国家标准又高于国家标准的。”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邬惊雷举例说,2013年,上海首创推出60岁以上老人免费接种肺炎疫苗,这不仅使得老年人肺部感染减少,也大大降低社会总费用支出。同时,在社区进行大肠癌的筛查,经过几年大肠癌早期筛查,已发现大肠癌和癌前期病变3448人。“病人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对社会和家庭负担将大大减轻。”
“不仅全民要树立‘大健康’的观念,政府也要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部长葛延风认为,影响健康的因素非常多,吃穿用度、生活方式等都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而医疗服务的占比确是有限的。“我们应该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条件,加大力度解决环境问题,保障食品安全,推进包容性发展等。”葛延风指出,人民健康是医改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由医疗改革上升到健康改革,方能契合“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
分级诊疗任务依旧繁重
如果说医保在医改过程中承担着基础性的作用,在医疗资源配置上能够发挥一些引导作用,那么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依旧是医疗机构。在医改推进过程中,一个始终绕不开的话题:老百姓对医疗的需求,尤其是对优质医疗的需求在不断增长。
与会专家认为,“在过去的几年中,分级诊疗制度是卓有成效的,自2009年新一轮医改启动以来,全国的诊疗量上涨57%,但不得不承认分级诊疗任务依旧繁重。”
在上海,所有医院的门诊记录、住院记录等信息全部联网并纳入上海卫生信息中心。“通过数据分析,可以明确看到上海的分级诊疗依旧有很长的路要走。”邬惊雷坦言,尽管三级医院每天都要开展大量手术,但其实难度系数并不算高。“很多老百姓感冒咳嗽都要往大医院跑,这是医疗资源的浪费。”
那么医院应当如何改革,让医疗资源进一步下沉,让老百姓愿意在“家门口”看病?专家一致认为,持续推进“医联体”将成为接下来推进分级诊疗、完善医疗服务体系的一个工作重点。专家指出,在分级诊疗的基础上推行“医联体”是为了资源的有效整合,为病人服务,满足病人的需求。
截至2017年底,上海已组建以区域医联体、专科医联体为主要形式的40余个医联体,所有三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
同时,2010年起,上海实行全市统一、与国际接轨的规培制度,目前已累计招录培训对象两万余人,已完成培训一万一千余人。1247人完成全科住院医师规培并下沉到社区,全市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已经达到2.9人。
“我们特别强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当是一个资源整合平台,不仅规定了它的基本服务,同时也让全科医生拥有更多权利。”邬惊雷举例,比如转诊,“医联体”上级医院50%的专家号必须通过社区医生优先预约完成。“如果外面绝对预约不到的专家,通过社区全科医生反而能约到,这就能实现病人的回流。”
作者:李晨琰
编辑:金婉霞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