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不起眼的小楼里住着的往往是名声如雷贯耳的大师。复旦大学“玖园”的三栋小楼大约是校园里聚集了最多大师的地方,也是留下大学最多故事的地方。
“玖园”位于国顺路650弄,曾经是复旦大学第九宿舍,凡是你能想到与复旦大学相关的大师,几乎都曾经在此居住过——翻译《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的复旦老校长陈望道,著名数学家苏步青、陈建功及谷超豪、胡和生夫妇,新中国遗传科学的主要奠基人谈家桢、历史地理学科主要奠基人谭其骧,经济学家蒋学模、张薰华,“中国电光源之父”蔡祖泉,以及《英汉大词典》主编陆谷孙等。
今天,玖园爱国主义教育建筑群正式揭幕。苏步青旧居、谈家桢(陈建功)旧居全新亮相,并且分别依托数学科学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成立了两支志愿讲解队,目前有80余名成员。
大量珍贵史料和展品多为首次展出,多维度展现大师追求真理、克难攻坚、科学报国、淡泊名利的精神与风范。
20世纪50年代初,随着全国高校大规模的院系调整,一批知名的教授齐聚复旦,其中就包括中国科学院学部常务委员(相当于现今院士)陈建功、苏步青、谈家桢。
1956年9月,经报请上海市委同意,由中央特批的两栋教授别墅开始动工兴建。这两幢教授住宅建筑面积皆为197平方米,空间形制相同。建筑采用红色平瓦坡式屋顶,黄色水泥拉毛外墙,木质门窗整齐有序地开设在房屋四面,房屋的前面设一座“人”字形坡式门洞,别具匠心。楼前建有一绿茵草坪,四周分别栽种水杉、桂花等树木,绿树成荫,鸟语花香。
在苏步青旧居的两层小楼前,他亲手种下的一架冬瓜藤至今仍长得青翠丰茂。
苏步青入住的是61号教授别墅,直到病逝前,曾担任复旦校长5年的他在此居住近半个世纪。
一楼六十多平方米的大间,苏步青一半用作会客厅,一半作为书房。随着图书资料不断扩充,书橱在年年增加,几年时间,书房已堆砌得像一座城墙,他形象地称之为“书城”。“书城”既是苏老研究数学、撰写专著的场所,也是他与其他学者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的园地。几十年来,他在“书城”接待了一批又一批来自东欧、日本等国家的数理专家。
苏步青兴趣爱好广泛,在居所周围的空地开辟了一个小花圃,栽种了月季、兰花、美人蕉等。在他的精心栽培下,每到花季,小楼周围便百花争妍。苏步青还在墙边栽种了一颗藤萝,几年后,长长的藤萝就遮盖了半面外墙。他风趣地将自己的住所称之为“萝屋”,自称“萝屋畴人”。
“苏老不仅是严谨的数学家,也是爱写诗、爱种菜的亲切邻家爷爷。”志愿讲解员、复旦大学应用数学专业研究生杜竑毅,在准备讲解词时发现了大师在日常生活里鲜活可亲的另一面。
比如,展馆二楼展示了《苏步青业余诗词钞》。以今人的眼光看,他既是数学家,也是一位“文艺青年”。
苏步青为家乡写的《卧牛山谣》
在苏步青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期间,他提出办“能反映我国科学文化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专门人才。
“数学要有应用,应用数学要面向国民经济,要创造价值。”苏步青的价值观至今仍感染着青年一代。
苏步青与陈建功曾共同倡导开展数学讨论班,让青年教师与高年级学生定期报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国外最新数学文献,相互质询、答辩。讨论班制度一直从浙大坚持到复旦,成为我国数学人才培养的优秀传统。
苏步青坚持“一代胜过一代”的教学理念,他说:“作为一个学科带头人,不仅要培养学生,而且要鼓励、帮助学生超过自己。”苏步青的学生一代接一代,产生了一门四院士,形成了苏步青效应。
陈建功更是对研究生教育提出“老母鸡孵小鸭”的想法。因为他认为学生没有必要和老师搞同一个方向的研究。他说:“国家现在需要扁嘴巴的,我却是个尖嘴巴的,但尖嘴巴也可以孵扁嘴巴的嘛。”
陈省身为苏步青百岁寿辰题词
苏步青文集
“作为数学专业的学生,我们要讲好苏步青先生的故事,学习他的精神,用数学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玖园苏步青旧居志愿讲解队队员李飞虎正在学习计算数学,他对苏步青老校长景仰已久。“在缺乏动力时,是苏老‘从背榜生到头榜生’的故事激励我刻苦学习。在道路选择上,苏老“此身到老属于党”的精神在我的心中播下了信仰的种子。我希望把苏老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苏步青1931年在浙江大学的合影
苏步青出生地
苏步青1937年在浙江大学与师生合影
陈建功与苏步青在1927年的合影
苏步青二楼的书房
“直到现在,复旦数院拔尖计划本科生、所有研究生都会定期参加讨论班。” 杜竑毅与有荣焉地说,“苏老‘严师出高徒’的教学理念同样一脉相承,我每次参加讨论班前都会做很多准备,就怕讲得不好被老师们‘挂到’黑板上。”
陈建功在二楼的休息处
谈家桢的书桌
苏步青旧居后面的一栋小楼,就是谈家桢、陈建功先后居住过的65号楼。
陈建功是第一位在日本取得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毕业后他谢绝导师挽留他在日本工作的美意,毅然回国,教授数学。
他撰写了《三角级数论》,对三角函数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与苏步青共称“陈苏学派”。在65号小楼里,年过花甲的陈建功每天依然不知疲倦地从事着教学与科研工作,为国家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数学人才,推动了我国近现代数学事业的发展。
陈建功后人捐赠的躺椅和电风扇重现了当年他休息的阳台,在二楼的书房,谈家后人捐赠的书桌和藤椅再现了当年的情景。
新中国成立后,谈家桢在复旦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创建了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组建了第一个生命科学学院。他先后发表了百余篇研究论文和学术论述方面文章,特别在果蝇种群间的演变研究领域有开创性的成就,为奠定现代综合进化理论提供了重要论据。
仪式当天,三位大师家属又将一批珍贵的实物档案捐赠给复旦大学。
谈家桢(陈建功)旧居志愿讲解队队员费思琦告诉记者,“我在中学课本上就经常看到谈家桢的名字,现在有幸来到他奠基的复旦生科院读书。每当我经过生科院大楼前谈老的铜像,总会感到它双眼透出坚定的信仰与殷切的期望。我怀着对谈老的敬仰,第一时间报名了志愿讲解工作,希望能带领更多人走近他、了解他。”
对谈老来说,坚持真理、赤心报国、追求卓越,始终是他治学科研、教书育人的精神坐标。“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谈家桢精神传承与发扬,为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民众科学素养的提高贡献力量。”她说。
修缮后的两座旧居传承苏步青、谈家桢、陈建功三位先生的精神内涵,完整还原旧居面貌,以“爱国”“科学”为主题,与以“信仰”为主题的《共产党宣言》展示馆(陈望道旧居)相呼应,共同构建成为玖园爱国主义教育建筑群,集中展现复旦人传承红色基因、追求真理、科学报国、爱国奋斗的信念信仰和价值追求,将成为上海乃至全国开展理想信念和科学人文教育的新地标。
据悉,早在陈望道旧居修缮时,复旦大学便提出打造“玖园爱国主义教育建筑群”的规划设想,计划修缮苏步青、谈家桢(陈建功)旧居。去年下半年,玖园二期工程正式启动,修缮工作陆续展开,秉持“修旧如旧”原则进行,处处蕴含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力求最大程度还原旧居原貌。
下一步,学校将以“玖园爱国主义教育建筑群”正式对外开放为重要契机,继续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作者:姜澎 储舒婷 图文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