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下午,位于宛平路的上海交通大学李府交流中心(李政道-秦惠䇹故居),首期“CUSPEA之家”论坛举行。这里也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
197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发起和组织了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CUSPEA,China-U.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四十多年后,十余位在不同领域各有建树的尖端CUSPEA科学家们重聚上海交通大学,以汤超、王中林、谢心澄三位院士为代表先后分享各自研究成果,共同探讨科技发展最前沿问题。本次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图书馆、CUSPEA 学者协会、科思科技促进基金会共同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发展联络处协办。
聚焦全球热点 立潮头做颠覆性学术前沿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在不同研究领域,许多历史性的变革正在发生。对于科研工作者而言,这是挑战,更是机遇。
在生命世界里,目前正在经历第三次生命科学革命。为什么是现在?CUSPEA学者、北京大学前沿交叉研究院执行院长汤超院士认为,“一是因为技术进步,还有一个原因则是学科交叉。”每一次与其他学科的交叉都会引发生命科学领域新的革命:第一次由DNA双螺旋结构发展到分子生物学,正是缘于物理学与生物学的交叉融合;数学、计算机科学的加入,则推动了基因组学的创立;今天,与工程和物质科学的交叉将给生命科学研究带来更多未知和惊喜,对未来科学、社会、环境、人类健康等许多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
新科技引领新产业 以新能源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人类最后一场工业革命正波澜壮阔地展开。CUSPEA学者、科思科技促进基金会秘书长董洁林教授说:“这场工业革命与新能源的发展密不可分。”她将人类利用能源的历程分为三个纪元,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能源枯竭以及技术挑战等问题也将更加严峻,可以预知的是未来可持续新能源必将完全取代化石能源。
在全球气候不断恶化的今天,发展可持续能源、尽早实现碳中和变得越来越重要。CUSPEA学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谢心澄院士指出,一个多世纪以来,地球表面平均温度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而快速上升,极端气候越来越频繁。控制全球气候的进一步恶化,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也是中国与发达国家必须紧密合作的领域。
为了实现这一宏大使命,科学家们在竭尽全力发现新事物、发明新技术、创造新产品,这些新能源领域的技术进步为全球实现碳中和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CUSPEA学者、科思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王中林院士提供了一个解决思路——纳米发电机。跟传统发电传电不一样的是,这并不是由外部设备供电,而是在纳米尺度下通过摩擦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由自驱动供电。也许这个利用高熵能源的巧夺天工之神器,就是为物联网而生。这一发明也让他获得了被誉为能源界的“诺贝尔奖”的埃尼奖,成为纳米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
CUSPEA学者、晋能清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立友教授以光伏发电技术为核心,提出另一种解决方案。目前,光伏发电已成为我国带领全球的重点产业之一,“以光伏为主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已经实现发电成本低于火力发电。” 锂电池在电动车产业的推动下,性能不断提高,成本也越来越低。杨立友认为,光伏和储能技术的推广将彻底改变全球的能源产业格局。
随着新能源发电方式的发展和完善,也将带来对配套产业链的升级需求。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副主任黎灿兵教授提出,智能电网是新能源推广的必要基础设施,需建设多主体共同决策的智能电网节能优化调度方法与负荷调度管理管理策略。
培养创新人才 CUSPEA交答卷
受益于CUSPEA项目,915位学者走出国门深造从而改变人生轨迹,如今已遍布世界各国,引领了全球学术、技术、金融等多个领域,凝聚成一股强大的科研力量。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馆长、李政道图书馆执行馆长李新碗教授分享了李政道先生于1980年1月10日致方毅副总理的信作为开篇,这是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图书馆的珍贵馆藏资源,详细记载了CUSPEA 诞生的过程,CUSPEA项目被认为是中国科教史上非常宝贵的成功经验,堪称是中国留学生教育史上“小岗村”式的探索,意义深远。
一直以来,李政道先生对CUSPEA学者群体寄予厚望,希望CUSPEA学者之间加强联系、报效祖国,他与夫人把每位 CUSPEA 学者当作家人,CUSPEA学者也亲切地称李先生为“大家长”。“CUSPEA 之家”正式落户上海交通大学后,通过举办“CUSPEA 之家”论坛,将搭建起以CUSPEA学者为核心的高水平科研学术交流平台。
论坛围绕国家和社会所关心关注的科技创新、经济金融、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议题,邀请前沿专家带来科学讲座,聚拢高科技人才分享科学成果,在交流中碰撞出更多思维火花,促进产学研融合创新,这是CUSPEA学者自发的主动作为。
“CUSPEA 之家”论坛的举办,将为畅通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渠道,培育具有家国情怀的创新人才作出更多贡献。以论坛为桥梁,有助于促进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创新交流,联合全球顶尖科学家的力量共同应对愈发严峻的国际挑战。也将为更多年轻学者提供机会,激励年轻学者关注全球性发展难题、挑战科研“无人区”,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让李政道先生的科学精神与赤子情怀赓续传承、薪火相传。
作者:刘珊
编辑:姜澎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