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我国教材“五大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国家教材委员会正式成立;教育部组建成立教材局,成立课程教材研究所;11个国家教材重点研究基地挂牌运行;部署开展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评选;国家课程教材编审专家库已入库编写专家5000多名、审核专家3000多名;目前在用的全国各级学历教育教材已近19万种……
12月24日,教育部举行第七场教育2020“收官”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十三五”期间教材建设工作情况。
“十三五”期间
我国教材建设总体情况如何
先来听田慧生局长
在发布会现场的介绍
↓↓↓
“十三五”期间,教材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地位凸显。党中央和国务院明确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来抓好。教育部牢牢把握正确方向,紧密围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这一重大主题,聚焦加快推进教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大任务,创新教材工作体制机制,推动教材“五大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教材工作格局发生历史性变化,站在新的起点上,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一、新的教材领导体制和工作体系初步确立
加强党对教材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教材建设国家事权,建立健全集决策、执行、研究和咨询多位一体的教材工作体系,推动形成统筹为主、统分结合、分类指导,国家、地方和学校分层负责、上下联动、紧密配合的工作体制,有效解决了职责分散、力量分散、“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问题,为教材建设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教材建设领导体制进行了新的顶层设计。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2017年7月,国家教材委员会正式成立,由国务院分管领导同志任主任,22个中央和国务院部门的负责同志、26位知名专家学者任委员。国家教材委员会在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指导和统筹全国教材工作,加强统一领导和管理。国家教材委员会的成立,从国家层面确立了教材建设的领导体制,是健全国家教材制度的重大举措,是加强党对教材工作领导的重要制度设计。
二是各级教育部门调整优化内部教材管理体制。教育部对部内五个司局的教材管理职能进行整合,组建成立教材局,牵头负责教材建设和管理,承担国家教材委员会办公室工作。教育部相关司局根据教材工作的总体安排,负责相应学段、学科专业的教材建设工作,在职责范围内与教材局形成工作合力。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明确教材工作的职能部门,具体落实教材建设和管理职责。目前已有近一半的省级教育部门成立专门教材工作机构。
三是分级分类强化教材建设专业支撑力量。教育部成立课程教材研究所,专门从事课程教材理论研究、决策咨询、监测评估、交流合作等,建设国家级高水平课程教材研究和决策支撑平台。启动国家教材重点研究基地建设,遴选符合条件的高等学校、教科研院所等机构,打造服务教材建设的专业智库,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大学等首批11个基地已于2019年挂牌运行,聚焦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中国经济学等教材建设开展研究。天津、江苏、广西、陕西、甘肃等省(区、市)成立省级课程教材中心,为地方教材工作提供专业支撑。
二、新的教材规划和管理制度体系系统构建
突出问题导向,建立健全教材规划和管理制度,坚持建管结合、以管促建,基本形成全面覆盖大中小学教材、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管理制度体系。
一是颁布实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国家教材委员会颁布《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明确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重点举措,整体规划、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材建设。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对大中小学各学段、各学科领域教材建设作出系统规划。同时,研究制定新时代马工程重点教材建设规划,全面推进专科、本科、研究生不同学段,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不同类型,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专业基础课、核心课和相关通识课教材建设。
二是健全各级各类教材管理制度。颁布《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和《学校选用境外教材管理办法》,分级分类确定国家、地方、学校管理职责,明确教材编写、修订、审核、出版发行、选用使用等各环节管理要求,解决好各级各类教材“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研制数字教材管理办法、中小学少数民族文字教材管理办法、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材料管理办法、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等系列配套管理制度,进一步织密制度网格,全面提升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三是建立教材建设国家奖励制度。设立全国教材建设奖,由国家教材委员会主办、教育部承办,每四年评选一次,对各级各类优秀教材和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予以表彰,立足强导向、建机制、促建设,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带动教材建设质量整体提升。2020年,部署开展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评选。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设立全面覆盖教材建设各领域的专门奖励项目,也是全国教材建设领域的最高奖。
三、新的教材把关体系有效运行
坚持教材“凡编必审”“凡选必审”,建立健全全流程把关机制,全面加强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审核,拧紧教材进入学校课堂、学生书包的安全阀。
一是把好教材编写关。严格各级各类教材编写要求、人员条件等,规范“谁来编、怎么编”。在教材编写人员条件上,提高资质门槛,突出思想政治素质和学术专业水平要求,规定教材编写人员必须经所在单位党组织审核同意,并向社会公示,从源头上把好教材质量关。在教材编写要求上,强调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五育”并举。其中,中小学教材要注重联系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将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培养有机结合;职业教育教材要注重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加强职业精神教育;高等教育教材要注重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创新,自觉批判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理工农医类教材也要注重价值导向。
二是把好教材审核关。坚持教材“凡编必审”,健全审核机构,建强审核队伍,严格审核标准和程序,规范“谁来审、怎么审”。国家、地方、学校、行业、出版机构层层建立教材审核机构和机制,落实各级审核责任。分学科专业遴选教材审核专家,严格遴选标准和程序,把好专家的政治关、学术关和廉洁关。建立教材政治审核、专业审核、综合审核、专题审核、对比审核“五审制度”,多角度对教材进行全面审核。在国家教材委员会领导下,完成了一系列国家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统编教材审核工作,对中小学国家课程教材进行了全面核查,对在用的大中小学教材内容进行了专项排查。
三是把好选用使用关。坚持教材“凡选必审”,明确教材选用主体、选用原则、选用程序,规范“谁来选、怎么选”,确保凡是进入课堂的教材都经过严格选用审核。加大教材选用使用检查力度,会同市场监管、出版管理等部门,严肃查处违规选用教材行为,严肃查处在价值导向、科学性等方面存在问题的教材和读物,坚决把住进学生书包这道关口。
四、新的教材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教材建设在人财物等方面的保障力度不断加大,有效扭转了教材建设经费不足、人才匮乏、基础薄弱的局面。
一是教材建设经费投入大幅增加。建立国家、地方、学校、出版单位等多方投入的教材建设经费保障机制。中央财政设立教材建设专项,持续增加经费投入,重点支持统编教材、紧缺教材建设和教材基础研究。地方和学校按规定将教材建设经费纳入本级预算,予以专门保障。积极引导各类教材编写出版单位加大教材研发、编写、使用培训、跟踪监测等方面的经费投入。
二是教材队伍建设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坚持培养和培训并举,加强教材队伍建设。依托重大研究项目、重点研究基地、高水平学科专业等,培养造就高水平教材编审研团队和骨干力量。鼓励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招收教材建设方向的研究生,加强紧缺人才培养,在国家研究生招生计划中予以安排。健全激励措施,将教材编审作为工作量计算、业绩考核、职务评聘、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将优秀教材作为参评国家重大人才项目的重要成果,彰显把优秀教材作为重要成果、把参与教材建设作为重要优先事项的评价导向。
三是教材建设的基础支撑持续加强。分学科专业建立国家课程教材编审专家库,已入库编写专家5000多名、审核专家3000多名,为国家重点教材建设提供了稳定人才支撑。建设教材理论研究、文献资料、编写资源、统计分析等数据库,为教材建设提供有效的资源保障和科学依据。推进教材管理信息化建设,陆续建成教材网络审核系统、教材基础数据管理系统、教材质量监测平台、教材信息服务平台,教材管理信息化向全域化、全过程迈进。
五、新的课程教材体系基本形成
聚焦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加强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大中小学教材建设,推动不同学段教材有机衔接、不同学科专业教材协调发展,教材门类更加齐全、品种更加丰富、类型更加多样,教材的时代性、适应性和育人功能不断增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用的全国各级学历教育教材已近19万种,其中,基础教育类教材近1万种,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类教材近8万种,高等教育类教材近10万种。
一是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进教材。研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修订颁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正在全面修订,将于2021年完成。全面修订中小学各学科教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和马工程重点教材,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大中小学课程教材。编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突出整体设计、螺旋上升、有序递进,增强学习的系统性、针对性、实效性。编写出版使用《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推动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师生切实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二是普通中小学三科教材实现统编统审统用。按照中央决策部署,统一组织编写普通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全面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为学生打好中国底色、厚植红色基因。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2017年秋季学期正式投入使用,2019年秋季学期实现所有年级“全覆盖”。普通高中三科统编教材2019年秋季学期正式投入使用,目前已覆盖20个省(区、市),2022年前将实现所有省份“全覆盖”。三科统编教材投入使用,有力推动了立德树人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贯通起来,形成一体化人才培养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出重要批示,给予充分肯定。在此基础上,启动中等职业学校三科统编教材编写工作,计划2021年下半年提交审核。
三是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教材多元立体发展。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主动适应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建立起学校骨干教师、行业专家、企业一线技术骨干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合作教材开发模式,形成了深度对接行业企业标准、体现“书证融通”要求、呈现形式丰富、内容及时更新的教材编修机制。启动新一轮中职公共基础课程非统编教材编写,组织开展“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遴选,以国家规划教材建设为抓手,形成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核心课教材为主,专业技能方向课、实训课、选修课教材为辅,较好满足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需要、多元立体的职业教育教材体系。继续教育教材主动适应学习型社会要求,根据网络教育、开放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函授教育、业余教育、成人脱产教育等不同形式编写教材,配套开发相应数字化教学资源,为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是扎根中国大地、紧跟学术前沿的高等教育教材加快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加快高校马工程重点教材编写(修订),深入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有机融入到学科专业教材中,注重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目前,教育部负责的96种马工程重点教材,三分之二已投入使用。高等教育专业教材建设与高校人才培养定位紧密结合,与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紧密结合,紧跟国家发展和学科发展步伐,推出了一大批反映新学科、新知识、新方法,具有中国特色、适应时代需求的多种类型、多种形态的高质量教材。
总结回顾“十三五”期间的工作,我们深切体会到,做好教材工作,必须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教材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这是做好教材工作的根本保证;必须旗帜鲜明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这是做好教材工作的核心主线;必须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着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是做好教材工作的立场初心;必须大力推进教材工作理念、体制机制、方式方法改革创新,这是做好教材工作的强大动力;必须加强工作统筹,有效用好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凝聚起强大合力,这是做好教材工作的有效途径。
下一步,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教材建设的正确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立德树人贯穿教材建设的全过程;坚持改革创新,进一步破除教材工作的体制机制障碍;坚持新发展理念,用心打造更多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坚持系统观念,推动形成新时代教材建设的强大合力,为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更加坚实有力支撑。
“十三五”期间
我国高等教育专业教材建设情况如何
一起来听宋毅巡视员的介绍
↓↓↓
“十三五”时期,高校教材建设坚持价值引领、坚守质量为本、推进改革创新、完善监督保障,适应我国高等教育从大众化迈入普及化阶段发展需要,与专业、课程改革同步,持续推进教材建设提高质量、创新发展。
一、教材数量持续增长,类型更加丰富
“十三五”期间,我国正式出版的、版权页标注“教材”字样的高校新增教材数量达4.3万余种。一是门类齐全、品种丰富。理论课教材涵盖了全部12个学科门类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还有为数不少的实验实践教材、实习实训教材等。二是类型多样、适用性提升。优秀教材、精品教材、规划教材示范引领,注重增强教材类型的多样性、适用性。
二、价值导向全面树立,育人功能持续增强
一是强化价值引领,助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课程思政落实到教材编审选用全过程,努力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二是立足中国实践,反映国情民情。大批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实践、总结中国经验、彰显中国特色的教材不断涌现。三是紧跟时代步伐,服务国家需求。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相适应,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和学科前沿发展方向,陆续部署反映新学科、新知识、新方法的新兴交叉学科相关教材及资源的研发、建设。
三、抢抓新技术带来的历史机遇,新形态教材创新发展
抢抓新技术带来的历史机遇,推出一大批纸质+数字化资源教材,以及融合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虚拟现实、增强现实、配套移动软件等表现丰富的多介质教材。有效服务于线上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实施的大规模在线教学实践中,新形态优质教材有效保障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质量的“实质等效”。
四、融入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与改革,有效保障培养质量
一是将教材建设与选用纳入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针对本科高校的1049门专业基础课和3676门专业核心课,制定了教材及参考书目的建设与选用规范,鼓励高校选用规划教材、精品教材等优秀教材。二是将教材编写与选用纳入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指标。把优秀教材建设作为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的“硬指标”。三是将教材建设与选用纳入质量监管系统。陆续将教材建设与选用纳入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审核评估以及“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考察范围。
“十三五”期间
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专业教材建设情况如何
来听王扬南所长的介绍
↓↓↓
“十三五”期间,以完善教育教学标准为基础,统筹推进“三教”改革,规范和优化管理体制机制,有力地促进了职教继教教材建设开创新局面。据初步统计,目前已正式出版的职教类教材有74000余种、继教类教材有5600余种,形成了规模宏大、特色鲜明的现代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教材体系。
一是在铸魂育人上下功夫。
坚持立德树人,强化教材国家事权,全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通过强化思政把关、推动课程思政等方式,确保教材体现正确导向;并通过标准引领、内容规划、质量表彰、教育督导等组合拳,更好发挥教材培根铸魂、启智增慧作用,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在系统谋划下功夫。
以类型教育为基点,做好顶层设计,系统谋划建设体现类型特色的教材。建设一大批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国家规划教材;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每3年修订1次教材,其中专业教材随信息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情况及时动态更新。
三是在以质图强上下功夫。
着力打造精品、狠抓质量,以此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精益求精、优中选优,组织320余位专家对符合申报条件的9000余种教材进行严格评审,最终遴选了约4000种导向正、质量高、理念新、内容活、形式多样的“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持续推动现有中职公共基础课程立项教材修订更新,研制并发布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和系列公共基础课程标准,依据课程标准启动了新一轮中职数学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程非统编教材编修工作。
四是在突出类型特色上下功夫。
围绕深化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主动适应“互联网+”发展新形势,基本形成了学校骨干教师、行业专家和企业一线技术骨干、教研机构课程专家共同参与的多元合作教材开发模式;遵循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以项目、任务、模块等为载体,打破传统学科知识体系的实践导向教材编写体例;深度对接行业、企业标准,体现“书证融通”要求,呈现形式丰富,内容及时更新的教材编修机制;适应职业教育对外合作需要,不断凝练中国职教教材建设模式和经验。
五是在协同联动上下功夫。
广泛调动行业、企业多方力量,密切联系职教学会、高水平大学等机构,建立健全职教继教教材建设内部联动和社会参与机制。积极发挥行指委、教指委作用,储备了一大批教材建设专家队伍;积极发挥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作用,加强前瞻性研究,助推教材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
编辑:吴金娇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片:教育部官网、微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