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全市中小学生在家进行“空中课堂”学习,孩子们每天都要使用到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做家长的不免担心:
孩子每天使用电子产品时间太长,视力受到影响;
一到下课休息时间就拿起手机玩耍,影响学习;
一边用平板在线学习,一边偷空玩游戏;
想方设法瞒着家长偷偷使用电子产品……
面对孩子的这些行为,做家长的难免会唠叨、抱怨或者批评、指责。而这样的方式常常起不到好的效果,反而导致孩子和家长产生不愉快甚至冲突,造成亲子关系紧张。
下面是一则真实的案例:
小棠是一名初一学生,自从在家上网课以来,平时只能周末使用的平板,现在可以正大光明地每天使用。
虽然妈妈一再强调平时平板只能用于学习,但小棠还是忍不住会顺便刷刷朋友圈、玩玩通关小游戏,作业完成后还会用平板做她最喜欢的事情——画画。
结果有一天晚上,妈妈打开平板设置里的“屏幕使用时间”一看,居然日均使用时间显示为5小时24分。妈妈一下子火了,对小棠大声吼道:“你自己看看,每天使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想戴眼镜吗?”
小棠仔细看了一眼,还想辩解几句:“我今天没用这么长,那是前几天时间比较长,而且你每天晚上也用它看剧了……”。
妈妈火更大了:“我看剧每天就一个小时不到,不要狡辩,明天开始不准用平板!”
小棠不服气地说“那我要拍老师的笔记,还要上传作业怎么办?”妈妈生气地说:“你自己想办法,我不管!谁叫你用这么长时间!”
听了妈妈的气话,小棠也很不开心,皱起了眉头撅起了嘴。
此情此景是不是有些熟悉?
沉迷电子产品背后的心理需求
其实要解决行为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孩子使用电子产品同样如此。
在使用电子产品背后,孩子都有哪些主要的心理需求呢?
首先和我们成人一样,电子产品可以提供各种娱乐放松,舒缓学习和工作压力。其次,孩子一个人在家有时也很孤独,需要聊天交友,满足社交需求。再次,便捷及时的电子产品可以让孩子足不出户,获取到各种信息,更不要说新颖实用的APP满足了孩子的各种好奇心。最后,从更深层次来看,孩子在电子产品带来的网络世界中,能够获得现实世界里可能未曾获得的自主感和成功感。
因此,使用电子产品能满足孩子这么多的正常心理需求,孩子自然会离不开了。那如果这样,家长就可以放任不管了吗?
当然不是的。因为过度使用电子产品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且孩子自控力、自我管理能力还在发展中,需要我们正确引导,让孩子能够做到合理使用。
怎样才能正确引导孩子呢?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如果用否定、指责甚至威胁、强制的手段,常常是无效的或者治标不治本。
那我们能不能和孩子一起想想办法,找到我们都满意的方法去沟通、去解决问题呢?
答案是有的,那就是“一致型”的沟通方法:既尊重和倾听孩子的正常需要,也不忽视家长自己的内心需求,一起尝试找到双方满意的双赢方案。既不是“你输我赢”,更不是“两败俱伤”,所以这个方法也被形象地叫作“没有输家的沟通方法”。这样的沟通方式会让孩子感到家长不是只会一味地反对强制,而是会倾听理解,会帮助自己来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孩子会更愿意和家长合作。
这个方法说起来并不难,分五步走:
第一步 发现问题与需求
刚开始使用这个方法建议聚焦一个小问题,越具体越好,这样容易起到效果。
例如:孩子每天使用平板超过4个小时。这个问题背后双方的心理需求是什么呢?
通过倾听孩子,家长才能了解到对孩子而言,使用4个小时是因为不仅要用平板学习、聊天,而且还要画画、听音乐、玩小游戏等。
而家长的内心需求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希望缩短使用时间,不要影响孩子的视力、健康和学习。
第二步 共同协商解决方案
了解了彼此的需求,我们就可以进入第二步,共同协商可能的解决方案,请注意这时候家长让孩子先说,尽量让他自己想办法。无论孩子提出的方案是否合理,,,千万不要急于评判,或否定孩子的任何想法,因为这是第三步做的哦。
这时候孩子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法:例如每天2个小时(但用于学习的时间不算在内)、自己保管平板、如果超时就缩短第二天的使用时间……
确认孩子说完以后,家长再提出自己的方案:例如每天1个半小时(包含所有时间)、分段使用、家长保管平板、超过时间就惩罚一周不能使用。
很明显我们发现:两个方案有完全矛盾的地方,别着急,这就是我们第三步要做的事情。
第三步 评估备选方案
家长和孩子一起评估第二步列出来的所有备选解决方案,明确双方的底限。
这时候一定要坦诚,坦诚说出自己对方案的真实想法,特别是不能接受的方案,多说事实和感受,更容易让对方接受。
例如“缩短使用时间最重要,不论是学习还是娱乐、我肯定不能接受那个方案、这个我做不到的、我觉得这个对我不公平”等。
这一步要做的就是删除那些双方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的不可行的方案。
第四步 指定最后的可接受方案
接下来就进入最重要的第四步了,在余下可商量的方案中,家长和孩子要做一个协商和探讨,制定最后的可接受方案。
可以通过这样一些问题来确认:例如“现在可行吗?”、“这个能解决你的问题吗?”、“你如何保证做到?”、“如果没做到怎么办?”等等。协商后的方案一旦确定,双方共同遵守约定,最好以书面和双方签字的形式写下来,显得更正式和有仪式感,这也是在培养孩子的“契约精神”,建立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相互信任。
第五步 共同遵守执行
当一个约定被双方认可后,要共同遵守执行,试试看能不能做到。这里要提醒家长的是:在执行过程中,要理解并接受可能会不顺利,可能会出现挫折,也就是孩子可能会出现突破规则的情况。这时候家长切记:不要只盲于责怪批评,而是要适当积极干预,例如可以提前友情提醒;行为上适当协助,例如发现超时家长有权收回平板;如遇特殊情况需要延长使用时间,孩子可以和家长申请等。
最重要的是和孩子一起反思做不到的困难到底在哪里?帮助孩子逐步发展自我管理能力。
很多时候改变都需要时间,我们家长是不是也需要一点耐心来等待孩子的进步和成长哩?
编辑:王星
责任编辑:唐闻佳
来源:第一教育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