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对今年即将离校的874万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来说,这个春天与以往大不相同。原本的春天是应届大学生求职签约的高峰期,但因为疫情,毕业生熟悉的求职的传统场景和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毕业生的求职节奏、高校就业工作计划都在进行适时适势的调整。
企业选才用才,毕业生求职择业,都是利益攸关的大事。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要居安思危、千方百计提高自身“免疫力”。大学生更要认清形势、苦练内功,主动出击,迎接就业之变!
疫情之下,就业危中有机
当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及时做出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面对疫情给高校毕业生就业造成的特殊困难,政府、企事业单位、学校等都积极行动,联手织紧织牢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障网。
从中央到地方政策倾斜力度、就业机会增加力度、就业升学渠道拓展力度、多途径招聘渠道开拓力度、更加精准的就业指导服务力度都大大加强。
值得一提的是,国有企业在稳就业方面的主动担当。比如,中石化宣布追加3500人高校毕业生引进专项计划,年度引进计划是2019年的2.3倍;国投人力联合兵器工业、中国联通、中国建筑等多家企业开展了“国聘行动”。
对大学生而言,除了用好就业政策,还要善于从疫情这次“大考”中发现机遇。
疫情之下,对人口健康、生物安全等领域科研人才需求更加迫切。而且,也将促使现代物流、线上教育等新兴第三产业和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一大批行业的创新崛起,这些都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广阔空间和舞台。
苦练内功,方能决胜未来
从目前与部分企业的交流来看,招聘质量仍旧是企业核心的关注点。对大学生来说,这何尝不是一次对自身知识体系和能力素质的大考?优惠政策、精准帮扶举措再多再好,只能是“扶上马送一程”式的阶段性利好。
1、要有“学如不及”的紧迫
工作的本质是交换,提供价值换取报酬。了解用人单位的招聘逻辑和毕业生的求职原理,会避免很多弯路。
如何让招聘者发现自己的优势并选择自己?这需要每一位应聘者关注:自身专业素质、求职应对能力如何,技能点与职位需求是否有效匹配……所以,无论是简历还是面试,都得展现自己独特的、不可替代的能力。而这些过硬能力,既来自于“有字之书”,也得益于“无字之书”,非朝夕之功。
纵观历年签约又快又好的毕业生,他们大多在校期间定位早、专业强、实践多。
客观的就业环境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提高个人核心竞争力非常重要。不论读研、出国(境)深造、准备“二战”还是直接就业,都应趁早审慎选择,这样就不需要消耗时间来对抗无聊和迷茫。
与其患得患失,不如仔细梳理好当下或未来求职所需,沉心静气把这段时间用来修炼内功、提升自我。针对简历制作、面试技巧、求职礼仪、技能要求等相应模块做好更加充足的准备,用过硬的能力打赢“就业战”。
2、要有“知己思彼”的准备
最近,不少同学咨询offer选择的问题,纠结“要不要去从事这份自己可能不怎么喜欢的工作”。去了,怕工作不开心;不去,又担心找不到更好的工作。这样的顾虑很普遍。这种职业定位模糊的问题,源于学生不了解职场各种规则,同时对自己缺乏深入的认识。
职业定位是自我定位和社会定位两者的统一,是通过对外部职业世界的充分了解,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出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方向。所以,与其在“试错”中找对的,更应该为找到“喜欢”做功课。在进入职场前,一定要弄清楚自己的处境,做到知己知彼。
一方面,分析自己的性格类型、职业兴趣、能力、优缺点等。
(1)性格气质:性格无谓好坏对错,只是不同个性的人适合不同的岗位。根据自己的性格去挑选岗位未来能让我们对自己少些否定,少走弯路。
(2)兴趣爱好:对兴趣的探索能让我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或行业领域。
(3)自身能力:自身能力与岗位要求对应,入职时不仅可以快速上手,还可以避免自我否定与初入职场的内心焦虑。
另一方面,分析职业行情和职场形势。个人发展一定要紧贴行业脉搏,可提前了解市场供求情况、不同地区的就业政策等信息。此外,实践出真知。通过实习、实践可以增加对职业世界的体验,也能加深自我认知,这是一条找寻职业定位的有效通道。
当前,部分毕业生积极转变就业观念,认为“先就业再择业”更务实。华理理学院的本科生小张,在考研失利后及时调整计划,跟父母沟通达成共识:“拒绝盲目二战,想清楚为何考研更重要!”于是,居家隔离期间,他主动收集信息,认真准备面试,最终成功签约心仪的上海华力微电子有限公司。
3、要有“行之有效”的行动
梦想永远取决于行动和坚持。当下就业面临的困难,不应成为“不就业”“慢就业”“准备二战”的借口。反之,要主动出击,抢占先机。
首先,要主动用好各类平台。多种“云招聘”平台及渠道,提供了大批就业岗位,需要毕业生变被动为主动,在求职中持续跟进,争取就业机会。
其次,要积极整合就业资源。居家也要加强与学校联动,用好学校、老师和校友资源,及时参与学校提供的就业流程、政策解读、求职面试等各类线上就业指导服务。
最后,要学会加强心理建设。不论是线下面试还是视频面试,同学都要有明确的心理认知:面试官不管数量多少,他们都只想为公司找到合适的人才,他们比你更渴望知道你的优点,尽快匹配上他们的人才画像。
此外,面临等待和困境,要善于根据自身与环境变化适时调适期望值、调整就业预期。
“良禽择木而栖。”在今年这个环境下,大家也将拥有更多的机会去尝试和选择,这是以往这么多年来所没有的机会。
在认清社会发展趋势并把握新机遇的同时,还要从各行各业的榜样汲取力量。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敢于选择到国家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领域就业,到基层一线就业,到部队参军入伍,在服务人民中将个人理想和国家发展结合起来。
可喜的是,有越来越多年轻人看到了国家发展中的个人机遇。例如,疫情期间,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参与了雷神山医院等19个防疫医院设施建设,这家具有“铁军精神”的央企最近线上招聘获得了二十万人次的关注。
“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中国速度’,让我们看到中国建筑业实在太牛了!”华理信息学院的退伍大学生小蔡和40余位同学一起选择了投身中国建筑。
中国战胜疫情已经明朗,经济面临复苏,更面临新经济的转型。而人才竞争力,则始终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春暖花开,桃李可期。相信只要大学生们坚定信心、练好内功、主动出击,将开启职业春天!
作者:郑东(华东理工大学学生职业发展中心主任)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