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吧·追梦少年宝山区庆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红色经典课本剧展演活动《金色的鱼钩》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主办的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生电影周将于明天在上海电影博物馆拉开帷幕。
该活动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主题,旨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落实《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充分发挥优秀影片在促进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中小学影视教育可以说是极具感染力和吸引力的思政课形式,肩负着引导“拔节孕穗期”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情怀、践行报国志向,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继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生电影周”之后,该盛事再次在上海这一中国电影发祥地举行,彰显了上海乃至全国中小学坚持立德树人,用影视教育等创新手段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硕成果。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上海积极推进落实德育与影视教育等各项任务,“德”“美”融合、文教结合,使得课堂变大,让学生有更强烈的获得感。优秀影片也越来越多地被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发挥综合育人作用,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同时,上海也在深入探索构建学校影视教育协同育人机制,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以整合优化文化资源为载体,不断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和手段。
▲闵行区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上海田园高级中学学生拍微电影
“影”领成长,让优秀影片成为鲜活的育人载体
“电影+”思政课,可以让学生在情感共鸣中升华理性信仰。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陈明青老师在给中学生讲“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这个命题时,播放反映中国共产党优秀历史的电影片段,采取“情景教学法”,组织学生朗读台词、情景表演,从中体会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实践性和人民性。她认为思政课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影视资源,提升课程感染力,多一些共情、共鸣,多一份信心、信仰。
当语文课遇上电影,擦出的却是生命教育的火花。在上海市进才中学尹晓慧老师看来,运用电影能够有效加深语文教学的立体性和思考性。例如,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为此,她选择了《摩纳哥王妃》、《白日梦想家》、《遗愿清单》三部影片给学生观看,以层层递进的形式向学生展现了一幅生命的画卷,让学生体会到每一个生命体验的独特性,体悟生命意义的价值,领悟到平凡人创造生命价值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在上海,有一批像陈明青和尹晓慧这样的教师,通过他们的努力,逐渐实现了影视教育与德育、语文、科学、历史、地理、艺术、心理等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发挥综合育人作用,这正是上海主推的“电影阳光行”影视教育成果之一,也是学科德育的生动呈现。
2004年,上海率先推出“上海联合电影教育院线”,并在此基础上着力打造“百年树人•电影阳光行”——上海市中小学电影教育系列活动。15年间,伴着“电影阳光行”活动的持续推进,上海不断提升影视教育新时代新内涵新意义,目前已经发展到逐步由“观赏中受教育”向“实践中受教育”的方式转变。
▲黄浦区师生红色电影配音作品网络展示
光影筑梦,让影视实践催生学生成长力量
在上海,影视教育已成为让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一种创新教育方式,校园电视台、校园院线、影视社团、课本剧社团则成为校园文化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每年的微电影大赛、学生电影节,成为学生练兵的好战场,鼓励他们从小切口反映大主题,用小镜头体现大时代,有效地实现了价值观融入和引导。
周浦第二小学“魔法之声社”的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探究影视剧中声音的秘密。他们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模拟制造出各种声音:马蹄声、炒菜声、下雨声……一把经过改装的蒲扇、几张经过折叠的旧报纸,都成为了学生手中电影拟声的重要工具。
一部微单相机或手机,一个取材于校园生活的剧本,几位本色出演的学生……在沪上不少中小学里,学生们开始尝试写剧本、拍摄微电影。去年底,群星职校的《我是一名消防兵》获得了浦东新区学生微电影最佳原创剧本奖,获奖的背后,是同学们一次次地走进消防队,来到战士们的身边,用镜头近距离地记录下他们的坚毅和担当。
毕业于上海市杨思高级中学的朱文雯同学在去年荣获区级中小学生微电影比赛最佳导演奖,同时成为了上海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一名学生。在拍摄微电影的过程中,她爱上了这个职业,便在大学填报志愿时选择了相关专业。她说,“在拍微电影的过程中,专注力、反应力、毅力都能够得到锻炼,最为关键的是,影视很可能就此改变我们的人生轨迹。”
▲松江四中光影公社拍摄微电影活动
银幕德育,让区校影视教育品牌活动遍地开花
十多年来,上海中小学校园深入开展各类影视教育活动。各区纷纷依托区内资源,成功开发各具特色的影视教育品牌,让中小学生在影视教育中感受世界、开阔视野、体验情感,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各区积极把影视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探索开发影视教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如,闵行区在课程中有效统筹影视教育资源,推动优秀影片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积极鼓励在三类课程中开展、培育影视教育特色。松江区围绕影片主题开展配套教学活动,结合学校美术、编导、播音等特色课程,开展观影绘画、微电影拍摄、电影配音,通过校园影视节的形式推动“电影育人”项目。
注重遴选思想性、艺术性强,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的优秀影片,推荐给广大中小学生观看。如,黄浦区精选经典红色电影,尤其是取材于发生在黄浦区真实革命事件的电影,开展了青少年红色电影之旅暨师生红色电影配音活动。静安区在去年精心遴选了涉及党史教育、强国强军、先进人物、改革发展等题材的五十余部优秀影片,通过授课、观影、讨论、交流等活动形式,激励未成年人传承红色基因,做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利用优秀影片进行理想信念、革命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影视教育活动。如,杨浦区学校开设影视社团活动,重点突出爱国主义情怀、人文思想,组织学生开展观看红色电影、撰写影评,同时结合实地参观革命纪念馆、瞻仰烈士陵园等社会实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宝山区开展了“感受经典•温润心灵”“美丽梦想•壮我中华”“奔跑吧•追梦少年”等影视主题教育系列活动,融合了集体观影、影评征文、影视配音、影视主题演讲、红色经典课本剧展演、微电影创作等多种形式。
“影”领成长,关键还要有一支专业化的育德意识、育德能力双强的教师队伍。为此,上海积极将影视教育专业知识纳入中小学德育和校外教育教师培训内容,依托上海戏剧学院、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将优质资源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之中。此外,上海还积极改善学生观影条件,拓展学生观影渠道,实施中小学生观影普惠计划,将电影送到远郊乡村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西藏班、新疆班等民族班学生中,使每一个孩子都能观看到优秀影片。2016年,上海还启动了大中小学“校园数字电影院线”平台建设项目,投入近千万元。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上海已有超过50%的中小学建成了校园数字影院,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看到具有教育意义的影视作品。
作者:通讯员 程媛媛 记者 张鹏
编辑:张鹏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