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出高徒。培养拔尖人才、创新人才,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更需要好老师。
今年大学开学季的现象着实让人欣喜:一批德高望重的名师在百忙的科研工作之余,集中“下沉”教学一线——
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被誉为“嫦娥之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从这个学期开始担任该校地理学拔尖创新班名誉班主任,他还将直接参与地理学拔尖人才培养;
在同济大学,由宁津生院士领衔、八位“两院”院士联袂主讲的课程《地球空间信息概论》,今年起面向全校新生选修。从北斗导航、卫星遥感到地理信息系统的历史、发展与未来,这门课被学生成为“最奢侈”“最高大上”的课,也是一辈子不会忘记的课;
在复旦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玉梅、知名历史学家葛兆光等一批大牌学者每年都在本科生讲堂授课,他们传授的不仅是知识,更是高校学者学术精神传承和育人传统的坚守;
在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从图灵奖获得者到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杰等一批两院院士,不仅每年为本科生上课,更是亲自带着本科生进行学术探究,让他们在大学起始阶段,就能够感受学术之美;
师道传承、立德树人,名师名家对教书育人事业的执着与坚守,无疑是教育战线上最美的一道风景。
放大名师的示范效应,把好育人“关口”,不断涌现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正为上海教育带来新气象和新活力。
一流在教师,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
一流城市孕育一流教育。而打造一流的教育,关键在师资。
就在几天前,一头白发、精神矍铄的欧阳自远院士,出现在华东师大校园里。学生中,他的“粉丝”真不少,1000余名本科生,不仅把阶梯教室的座位全部坐满,地上都坐了好几排。
以“中国的深空探测”为主题,欧阳自远在做学术报告时不仅对我国“嫦娥工程”从计划到实现的艰辛历程,以及中国探月取得的成绩作了详细介绍,他还展望了未来开展月球科学研究平台、深入太阳系探测等全新的探索任务,让学生们意犹未尽。
欧阳自远还不忘深情寄语大学生:要培养一种科学的精神、激发科研的热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成为担负起重大科研任务的科学家,为祖国发展贡献一己之力量。”
在沪上多所高校,伴随“三全育人”改革的推进,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名师、大家现身本科生课堂,给低年级本科生上课,如今已不算是“新闻”。比起传授专业知识,自带光环的名师们,让年轻学子在入学时就能站在高起点,感受到师道的力量。
在同济大学的《地球空间信息概论》课上,这学期担任第一堂课主讲人的正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龚健雅。向学生介绍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枯燥的理论被龚健雅讲得生动有趣,引发学生的想象与思考。
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院长童小华教授也是这门课的“旁听者”。
他说,名师大家们不仅将新理论、新技术及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新进展带到了课堂上,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解决复杂问题的意识,更重要的是,大师们在教学中所展现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赤诚的爱国情怀,也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追求卓越的人生态度。
在入职时,就打下“德高为师”的烙印
一位好老师如同一盏灯,可以点亮一个人的灵魂、影响人的一生。
故此,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在上海,把好教师的思想政治关,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一些长效化的机制已经形成。
记者从市教委获悉,上海已将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列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在教师岗位聘用、职务晋升(职称评审)中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制”。在各类人才计划和荣誉称号实施过程中,对思政和师德师风的把关也作为申报的前提条件。
和如今大学普遍重视新生入学后的“第一课”一样,从新教师的“入职”关口着手,为新入职的教师上好第一课,增强教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沪上的高校也在不断破题、出招。
让不少上海大学新晋教师印象深刻的是,今年的入职“第一课”,主题是上海大学创始校长钱伟长的教育思想。
“今天的上海大学,校园环境优美,学校处于一个快速发展期。很多青年教师可能不知道,上大的校园规划,点点滴滴都浸润着钱伟长的先进办学理念。”给新教师上“第一课”的正是原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教授。他翻出早年钱老参与设计的上海大学校园规划图,告诉年轻教师们,爱国一直是钱伟长致力于教育和科学研究的深层动因。钱伟长有句名言:“我没有专业,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在叶志明看来,对钱老从教初心的守护,就是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载体,对全校师生都有一种润物无声的激励力量。
今年正值新中国成立70年,在上海财大,到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考察、体悟“红船精神”成为学校新近教师职前培训的重要一课。
上海财大高等研究院新晋海归教师欧声亮说,在国外学习时,一位外国教授就告诉他,“这里(西班牙)与我小时候相比都没什么变化,你应该去研究中国,那里每天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崭新的课题。”而今学成归来,谈到即将开启的教书育人生涯,欧声亮说,在认识了中国的国情后,他将牢记教师的身份,尽全力做好学生的引路人,真正践行“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加大扶持和投入,为教师专业成长“加速”
不断增强教师的吸引力,让更多优秀的人安于从教、乐于从教,在上海教师专业发展的大力投入与支持,让教师职业更具专业性和成长性。
在上海理工,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已占全校教师的46.4%。助力“青椒”快速成长,学校制定了成体系的、“拾级而上”的培养通道。据悉,该校已相继推出了沪江博士后计划、助教制、科研配套制、首聘底薪制、整体承租公租房等一揽子的政策,为青年教师发展提供平台和保障。
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上海通过积极开展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中青年教师国外访学进修计划、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计划、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等,全面提升高校中青年教师的专业能力。
其中,上海实施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从2011年开始实施,累计入选近5900余人;同时启动的上海高校教师国外访学进修、国内访问学者、产学研践习计划,分别已有3600余人、1700余人、3700余人入选。
作者:樊丽萍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许琦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