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盒”,老奶奶对着垃圾桶说道怯生生地说道。“啪!”可回收垃圾桶盖自动打开,奶奶从容地把垃圾丢进去,垃圾桶慢慢合上了“嘴巴”。
垃圾桶听的懂“人话”,能辨识不同种类的垃圾,这样巧妙的想法被徐汇区高安路第一小学的丁景和、赵榛焮和蒋承翰三名小学生变为现实。《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今年7月1日正式施行。近日,在徐汇区青少年垃圾分类主题教育活动上,三名科技小达人分享了设计智能垃圾桶的创意。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出“城市智能语音垃圾桶”,解决了家里老年人不清楚垃圾分类规则的难题。
垃圾桶听的懂人说话了!
“我能够很快辨别生活中不同垃圾的种类,但是家里面奶奶总是搞不清楚!”高安路一小四(2)班的蒋承翰的小烦恼,其实反映了学校垃圾分类教育一个尴尬的现实——孩子们在学校里学会了如何分别垃圾种类,但家庭生活中,清理垃圾的主力军却是父辈和祖辈。
不少老人家面对种类繁多的生活垃圾,确实搞不清该如何分类。久而久之,生活垃圾分类总是留下“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如果能发明一种垃圾桶,通过语言自动识别垃圾类型,那么奶奶扔垃圾就不会有困难啦!”于是上个寒假,在学校科技指导老师杨晓旭和张敏的指导下,四年级学生丁景和、赵榛焮和蒋承翰开启了语音智能垃圾桶的设计。他们将单片机、语音模块、超声波感应器和LED灯等器件串联起来,再通过语音识别技术来区分垃圾的种类——垃圾桶的储存卡内存有不同垃圾的分类标准,如餐巾纸对应干垃圾,电池对应有害垃圾。
当垃圾桶接收到垃圾名词的语音输入后,垃圾桶的“大脑”会根据储存卡内已有的数据识别垃圾种类,并打开相应的垃圾桶。“储存卡一共可以储存500种垃圾的关键词,目前已经设置了20几种进行测试。”四(8)班的赵榛焮自豪地告诉记者。
垃圾桶的智能升级没有终点
对于研发出的“城市智能语音垃圾桶”,三个小囡还并不十分满意。
指导老师杨晓旭补充说,三个月的研发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最初的设计方案是垃圾桶“会说话”,通过语音提示人们垃圾所属的种类。师生们头脑风暴后认为,垃圾桶识别了垃圾类别后,还能自动打开相应的垃圾桶盖,更加简便快捷。“孩子们不断试错、改进,终于做到了想象中的样子”。
丁景和直言不讳地说:“目前的声控垃圾桶仍有许多缺憾,至今还在不断探索中。”比如,语音识别模块的输出高电平为3.3伏,而单片机的输入高电平为5伏,这使得垃圾桶盖十分“敏感”,周围有人聊天时提到了垃圾的关键词,盖子就会立即“跳起来”。
更新一代的智能垃圾桶蓝图已经开始在三个小囡的脑海里绘就。赵榛焮说,下一步,他们试图研发具有影像识别功能的垃圾桶,人们可以把垃圾放在垃圾桶的摄像头前,就能轻松识别垃圾种类。同时,三位小囡还将设计垃圾分类相关网站,邀请广大居民上传海量生活垃圾的照片,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让垃圾桶具有自我更新和学习能力,更好为居民、尤其是年纪大的居民提供分类垃圾服务。
作者:张鹏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张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