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野外挖掘、研究,然后回到库房整理,最后形成论文、报告——多少年来,考古工作者就是在这种枯燥而纯粹的工作模式中生活,用行内话来说就是“脸朝黄土背朝天”。
那时,考古学被普遍视为一门困守“象牙塔”的冷门学科,它凝视着久远的过去,距离大众生活颇为遥远,直到现在,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高蒙河在外出做讲座时仍会被频繁问到一个问题:“考古和盗墓有什么关系?”
事实上,在我国,考古学不算一门十分古老的学科。1921年,河南仰韶村遗址的发掘标志着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开始;上世纪50年代,北京大学、西北大学等作为首批设立考古专业的高校,开始招收全日制大学生。
高蒙河说,早期阶段考古学的使命主要就是四个字——“发现”与“研究”,但近年来学科内涵已不断延伸至“发现、研究、保护、利用、传承”,这既是学科成熟的发展必然,也契合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由此,高校对于考古文博人才的培养方式也逐渐发生变化。
在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已经和生命科学学院、物理系等建立了联合实验室,进行基因分析等方面的跨学科学术研究。而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的学生更是被要求成为“多面手”——去得了野外,写得了论文,办得了展览,拍得了电影。
经过六年“复合型”学科训练,去年刚从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硕士毕业的谢珂目前正在一家展览设计公司工作,她的同学则分布在考古研究、艺术设计、文创产品等各行各业。
硕士期间,她参与过苏州考古博物馆等场馆的改陈,也为一些博物馆拍摄过宣传片,踏上职场后,她依然在用考古学的专业知识和眼光,为许多现代展馆赋予历史的厚度。
考古学正在被时代和大众重新定义。这门贯古通今的学问不但承担着还原历史、以史为鉴的功能,还以趣味化、创意化的形式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者:朱颖婕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许琦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