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姐,辛苦啦,快进来休息休息,吃碗面暖暖身子!”
“老样子鸡蛋肉丝,加一两面?今天志愿者送来了鲜牛奶,我帮你热了一起端过来吧!”
面馆老板张成良搓着手一边招呼着往来的客人,一边客串店里的“跑堂”,把热气腾腾的面送到环卫工人们的餐桌。
他们不是普通的食客,而是清一色穿着橙色制服的环卫工人。
往年从圣诞夜开始,一直持续到元宵节,杭州城的环卫工人总会从附近各个路段赶来。
大家放下手中的扫帚簸箕,哈一口热气,抖一抖身上的风雪,走进这家不起眼的小面馆,吃一碗热气腾腾的免费面。
一碗实在劲道的面条,浇上一份开胃的榨菜肉丝,香气四溢的汤头上卧一个卤蛋,热气氤氲里是环卫工们开怀的笑脸,寒冬腊月里让人暖胃又暖心。
然而就在上周,“成良微公益面馆义工”的微信群却被一则悲痛的消息刷了屏:
12月16日,微公益面馆创始人张成良先生因病去世,那个总是笑着把人迎进门的“杭州好人”离开了他热爱的世界。
乍听到这个消息,很多环卫工都哭了:“太可惜了,他是个特别好特别好的人……他应该活到100岁。”
很多人最早是从报纸上认识张成良的,彼时他被人称为“旅游狂人”,去南极探险,到北极点冰泳,足迹遍布全球数十个国家。
朋友的眼里他还是个大孝子,为了实现父亲的遗愿,从小家境贫寒的他发愤图强,有了自己的公司,早早实现了财务自由,专门买了一辆房车,带着年迈的母亲周游世界。
那时候的他还是个说走就走的任性“大哥”,今天想去哪明天就去买机票,立志看遍全世界未知的景色。
有一次去柬埔寨,他看到当地很多小孩子,年纪轻轻就出来卖小饰品养家糊口,他心软了,和孩子们合影,每人拿了一美元一哄而散,只有一个小女孩还在原地。她送给他一张明信片,上面画了一朵花,旁边用英文写着:哪怕你丢了这张明信片也不要紧,请不要忘记那些需要你帮助的人。
那一刻他心里有什么被触动了。
多年前的一个深夜,焦急的他曾背着高烧的女儿赶车,一位好心人给他让了座,当时他就下定决心,当自己有能力的时候,一定也要尽所能帮助有需要的人。
他觉得现在时候到了。
在看到报纸上一则关于贵州贫困山区孩子的报道后,他终于坐不住了。
他给报社打电话,问到了那个山区小学的地址,自己掏钱买了书本、文具、日用品,大大小小装满了房车。
山路崎岖,路途又偏远,他亲自当司机,一个人带着一大车物资就扎进了贵州大山。
舟车劳顿到达山区小学,他发现眼前的场景比报纸上更令人心酸。
低矮潮湿的教室,破烂老旧的教学设备,好几个孩子合用一本教材,书页早已经翻烂了,纸上的字也模糊不清。
都说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可这样的事例竟然还在全国各地发生,他心痛不已。
之后定期资助贫困地区学生就成了他的日常。他给孩子们送上紧缺的课本和文具,给他们讲山外面的故事,告诉他们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有用的人。
一开始校长以为他和别人一样,是来做秀的,没想到之后年年如此。校长拉着他的手说,张总,你下次什么时候来,我们一定用最高级别接待你!
他赶紧摆摆手:可别!帮助别人也要让他们有尊严。有的公益组织一来就一帮人,让孩子们心里怎么想?
所以无论刮风下雨,每次他下乡总是一个人,一辆车,孩子们却都把他当作亲人。
国内的公益事业他还不满足,2013年,偶然了解到索马里难民正遭受水深火热,他立即动身前往北京索马里大使馆请求签证放行。
“你要去送死吗?”申请前往人人避之不及的死亡地带,大使馆的人员简直难以置信。
他们给他播放了一段视频,画面里的索马里断壁残垣,哀鸿遍野,恐怖血腥无异于人间地狱。
没想到这个小个子的中国人不但没有知难而退,反而坚定了他前往支援的决心。
深知此行凶多吉少,国内所有保险公司都拒绝为他承保。
最终,英文水平加起来不超过十个单词的张成良,颤抖着双手和索马里大使馆签下生死状,承诺一切后果由本人承担。
带着自费购买的一台医用氧气机和2000盒抗生素等药品,他孤军深入了这个传说中“被上帝抛弃的国家”。
刚到达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他的心就揪了起来。
遍地破烂的帐篷,用简陋的树枝搭建,盖着塑料布,少有木头建造的已经算是“豪宅”;
留守的大多是妇女儿童,孩子们光着屁股赤着脚,条件好的踩一双破拖鞋,脚趾露在外面,指甲盖里满是泥土。
“我觉得这已经不能算生活,只能说是活着吧。”
他把购买的200桶奶粉和5000份糖果分发给难民营里的孩子,好奇的孩子们抱着罐子奶粉一把抓,糖果连着包装纸就往嘴里塞。
尽管语言不通,他耐心地一遍遍挨个给孩子们示范,彼此用眼神互相交流。
之后又把医疗设备和药品捐给了当地医院,看望病房里的伤患,给他们送去跨越国境的慰藉。
在索马里的日子,他每天穿行在遍地废墟和枪林弹雨中,几次被流弹射中侥幸躲过。
一边提心吊胆,一边仍然坚持完成了此行的援助任务,他成了全球唯一一个以个人名义前往索马里行善的爱心勇士。
临走的时候,难民营的孩子们围在一起,用现学的蹩脚中文一遍遍说:“谢谢!谢谢!谢谢……”看着孩子们纯真的眼神,他觉得这一切都值得了。
兵荒马乱的难民营里竟然出现了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国人,这在全球引起了轰动,很多外媒采访他:“你一个中国人干嘛要去这么遥远又危险的地方?”他总是回答:“因为爱是这个世界共通的语言。”
索马里之行平安归来,他作为旅行狂人名声在外。可这一路山高水远,也许曾经在意旅途的风景,但当他越深入了解这世界人们的生活现状,就越希望为有需要的人做点什么。
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渺小,2013年6月,他在建国南路209号开设了第一家成良微公益面馆,作为一个小型公益平台,从身边小事做起,帮助更多有困难的人。
店门口的玻璃上贴着一句话:当您遇到困难时,可以在成良面馆免费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面。简单直白,却朴素温馨。而面向普通的食客,面馆的口号是“你吃一碗面,我捐一块钱”,他说一个人改变不了世界,但或许一杯水、一碗面,也能让温暖在陌生人中传递。
所以在炎炎夏日,往来的路人可以在这喝一杯免费茶水解解渴;突然的下雨天,粗心大意的人可以在面馆领到一把循环爱心伞;
店里还有爱心书柜接受社会捐赠,定期送往贫困山区的学校;他还在杭城各主要路口投放了500个打气筒,方便骑行的市民随时取用。
面馆的盈利所得先后资助了衢州、丽水两地近175名贫困中、小学生,助学团还亲赴贵州为当地孩子送去教学设备、体育设施和学习用品。
面馆的公益项目得到了很多市民响应,可他还是觉得不够。
从2014年圣诞节开始,持续到次年元宵节,只要有人开口,面馆不问任何原因,送上一碗免费爱心面。打出这个项目,瞧热闹的人很多,真正开口的人却很少,他想到了这个城市默默付出的群体——城市环卫工人。
“大部分环卫工人的年龄在40岁到50岁之间,早晨4点就要起来工作,早饭为了省钱只能简单打发,很多人觉得自己生活在最底层,有自卑情绪。”
热心城市建设的他一直关注着这个群体,他也想用这种特别的方式让环卫工人们知道“有人在关心他们”。
为了做好这件小事,他每天凌晨4点出门,准时到店当小二,监督面馆的运营状况。
有时候碰到有困难的人在店门口徘徊不好意思开口,他和志愿者看到了就上前热情招呼,话术还要再三斟酌:“一定不能高高在上,要让他们觉得舒服自在是最要紧的!”
看着他和志愿者们乐呵呵地忙前忙后,很多来吃面的环卫工人反而不好意思:“老板做生意不容易,哪好意思天天来吃啊!”
他连连摆手:“别别别,我就怕你们不来,一定要天天来!”
面馆除了供应鸡蛋肉丝面,年三十还会送饺子,送汤圆,大夏天带着志愿者们顶着日头,给工作中的环卫工们送绿豆汤。
“他们为城市付出不容易,就想让他们也有家的感觉。”
在张成良的热心感染下,越来越多的市民参与到公益行动中来。经常有客人会多点一碗“待用面”寄存在店里,留给有困难的人。
每天凌晨就有来自各地的志愿者早早到位,从退休老人到年轻学生,从工商经营到三教九流,在面馆就两个身份——店小二或厨师,为寒冬里的环卫工人制作热气腾腾的早餐。
还有无数热心市民上门捐款、捐面、捐鸡蛋,捐牛奶,为环卫工人们“加餐”。
截至目前,成良微公益面馆已经累计送出五万多碗肉丝鸡蛋面,今年最多的一天送出了359碗免费爱心面。
为了做好公益面馆,一把年纪的张成良还学会了上网,用互联网渠道把公益事业转达给更多志同道合的爱心人士。
既当老板又当店小二,还得给店里管账,爱心捐助箱每一笔捐助的去向他都详细记录在册,定期在爱心公益微信群中公布账目明细。
收到受捐赠者的感谢信,也总是第一时间和志愿者们分享。
成良微公益面馆还火到了韩国,韩国建国大学教授闵丙哲专程从韩国赶来,跟张成良一起邀请环卫工人到公益面馆免费吃面。
2016年,张成良被授予“浙江好人”称号,还被新华社评为“中国网事”感动2015网络人物,他和他的面馆成了杭州城的一张慈善名片,登上了杭州城市形象宣传片。有人说他太过高调,但他用一碗面让更多人了解了重认识了“公益”的意义:做善事不一定要有亿万家财,一碗普普通通的热汤面也能温暖一座城市。在去世前4个月,他在朋友圈里发过一句话:这个世界的改变不是一个人做了很多,而是大多数人做了一点点。
一个人的力量也许渺小,但当大家一起行动才更有力量。
今年的圣诞,面馆大门紧闭,附近的环卫工人们却依然会在建国北路驻足,仿佛那个曾经温暖过这座城市的男人,从未走远。
愿天堂也有一碗爱心面,温暖这人世间的风雪。
无独有偶,江苏淮安也有一位"包子西施"
近日,在一家大学生开的包子店里,,在一家大学生开的包子店里,,严寒劳作的辛苦都被爱心驱散。
这家包子店位于淮阴师范学院北校区附近,店主宗小涵今年20岁,是一名在校大学生。
看到环卫工人每天冒着严寒辛勤劳作,她想到可以利用开店的便利,给他们提供热乎乎的包子和茶水。
“希望在这么冷的天里面,给环卫工人稍微带来一些温暖。”于是她在店门口贴了这样一张海报:
有人担心来的人太多让小店亏本。事实上,环卫工人们很感谢宗小涵的善意,大家都觉得小姑娘开店不容易,主动进店的人并不多。
环卫工人许大姐:
“她这样做,我们很感动,一个包子是小,主要是小孩的一番心意。”
于是宗小涵常常主动招呼他们进店,如果见到有环卫工人经过,她还会拿上包子送出去。
宗小涵:
“我做的是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通过这件事情,希望让社会上更多的人,献出自己的爱心,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温暖一些。”网友们纷纷为这个可爱的姑娘点赞:
希望在这寒冷的冬天里,
温暖与爱传递不断,生生不息,
更希望马上来临的2019年,
我们能一起,更多地传播爱,传递温暖……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顾军
来源:综合自lnstagram优选 、更杭州、新华社、江苏新闻、浙江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