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6日,英国教育部与上海市教委代表签订第三份协议,决定将“中英数学教师交流项目”延续到2020年。
自2014年该项目正式设立以来,英国政府已派遣360多位教师来沪学习,全资邀请上海市270多名教师赴英交流,这些举措,让12000多名英国教师一睹上海教师的示范教学。
这个项目被教育部誉为“我国第一个由发达国家资助、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中小学教师互派项目”,也被英方誉为“最具创新意义”“规模最大”“成效最显著的教育改革项目”,成为讲好上海教育故事,扩大全球中国影响的很好尝试。
在国际平台上展示上海成就,解决“别人为何来听我们讲故事”的问题。
通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这个国际大平台,并利用经合组织举办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上海于2009年、2012年、2015年连续参加)和 “教师教学国际调查”(TALIS,上海2014年起参加)的国际测评大数据,我们把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上海基础教育和上海教师发展的伟大成就展示到世人面前,吸引各国政府的官员、国际组织的高管专家来中国听我们讲述改革开放40年的上海教育故事,一探这40年改革成功背后的秘诀。
各国来宾中,既有亚太地区、广大发展中国家和美国、英国、芬兰、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教育部长甚至行政首脑;也有联合国、世界银行、经合组织等重要国际组织的首脑高官。
这一切,还吸引了《泰晤士报》《金融泰晤士报》、英国广播公司等国际媒体的知名记者来到中国,探究“上海的秘密”。
系统梳理建构上海教育经验和理论,解决“给别人讲什么故事”的问题。
由于我们长期生活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中,常处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状态。在他人提问时,常人也难以把40年来教育改革的经验、优势、理论,系统化地解释清楚。
于是,我们通过组织中英专家的国际比较、中英教师的互动发现、上海专家教师的反复提炼,来系统总结上海的数学教育理论与优势。
此外,英国教师也归纳出我国有别于其他国家的“面向全体学生”“小步前进”“变式教学”“课程教材系统”“注重发展规划”“重视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同伴互助”“有效的教研组活动”等教育经验。
研究成年人的跨文化学习方式,解决“如何向别人讲好故事”的问题。
由于中英教师有着不同的教育文化背景,所以直接让上海专家给英国一线教师讲课,效果并不好。英国教师难以吸收讲课内容,也不明白上海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有何深意。
于是中方创设“中英教师相互结对”,组建“中英教师的共同学习场域”,帮助英国教师深入上海中小学进行“浸润式”学习,在共同的实践、生活中,让他们去探索上海教育的“秘密”,如此,中国专家的讲座变得基础深厚、生动易懂。“听课”也成了英国教师最愿意参与的活动。
从“被动听”到“一起做”,解决“让听者乐学、真信、愿试”的问题。
讲好中国故事的目的不只是让听者感到“故事好听”,而在于让听者乐学、愿做。因此,我们不仅创设共同实践的情景,还设计了共同尝试、研究的环节。
现在,每位来沪的英国教师都有给上海学生“上课”、与教师一起“批改作业”、“参加教研组活动”、与上海专家研究两国教育差异等的机会。
因此,英国同行回国后,纷纷开展起“相互听课”、为学生改作业等活动,办起了“教研组”、成立了“数学中心校”(小学70个,中学35个),还用起了上海教材。
不满足于独唱独奏,解决“让听众与我们一起讲故事”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努力,从只有少数几位专家授课指导;到培养出一批专家教授团队,以及300位能用英语教学,能面对外国媒体,与同行一起探讨专业问题的中小学数学教师。
更重要的是,10多位英国专家、300多位英国教师也成了上海教育故事的讲述者,他们不仅在英国组织了8000所学校的教师一起试用上海的教学模式,还在欧洲和各种国际数学论坛上讲述“上海经验”。
英国专家对上海教育的第三方评价报告也传播到国际学术界、众多国际组织中。他们的“讲述”让更多国家的政府官员、专家、教师了解上海经验,增强了他们来上海交流、学习的意愿。
2016年,在中英数学教师交流项目的影响下,世界银行出资在上海举办了《公平与卓越:全球基础教育论坛》,广泛传播上海数学教育和教师教育经验。
在上海教育成就为世界所知后,在全球多个国家的共同作用下,各国大使、代表在2017年11月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体大会上决定,以“无辩论方式”,批准在上海设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
40年的改革开放使上海的基础教育走到世界前列,未来的40年,上海的基础教育一定会让每个孩子都得到更加公平而有个性的发展,上海的基础教育经验一定会在全世界分享。
作者:张民选(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
编辑:沈湫莎
责任编辑:樊丽萍 唐闻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