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下午,华东师大2018届博士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中山北路校区思群堂举行。 校党委书记、哲学教授童世骏以《学术“成年礼”之后,愿你们继续谋“成熟知识与生命热情的融合” 》为题致辞, 演讲全文如下:
学术“成年礼”之后, 愿你们
继续谋“成熟知识与生命热情的融合”
童世骏
各位导师、各位来宾、各位2018届博士生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向我国进入新时代以后的第一批华东师大博士毕业生,向即将踏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战场、很快会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主力队员的518名同学,表示最衷心的祝贺!同时,也请允许我向在座同学们的导师,向你们的家人,向为你们的成长和成才付出心血和汗水的每一位教职员工,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稍后,我们将一起见证同学们和钱旭红校长共同完成博士学位颁授这个神圣而庄严的仪式。在这之前,我代表学校向大家说几句临别赠言。
作为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一项顶端活动,博士学位颁授仪式,可以说是一个人学术生命中的“成年大礼”。在座的每一位同学,走进这个会场之前,你们在学术上可能有的不足和瑕疵,就像你们在学术上已取得的成绩和光彩,都会有人与你们分担和分享。但走出思群堂之后,你们今后学术生涯中的每一个选择,你们作为张博士、李博士要走的职业之路和人生之路上的每一个脚印,只有你们自己才有资格认领。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是我有幸踏进这座校园四十周年。上个月,在与本科生同学们分享“我的1978年”时,有同学问我当时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我回答说,作为七七级当中的“小字辈”的一员,我那时是以一种特殊方式感受了大学的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少壮和老成的结合。
说这句话的时候,我想到的又是我校创校老校长孟宪承先生,想到他曾引用的美国哲学家怀特海的一句话:“大学的存在,就是为结合老成和少壮,而谋成熟的知识与生命的热情的融合。”
怀特海和孟宪承说的“老成”和“少壮”的结合,是指大学校园中的师生组合、教学相长。
用德国柏林大学创始人威廉·洪堡的话来说,实现学术目标的最有效方式,是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性情综合起来。洪堡说,教师的心智比较成熟一些,但他们也发展得片面一些、冷静一些。学生的心智还比较稚嫩、不那么专一,但他们对每一种可能性都不回避、不拒绝。因此,洪堡甚至说,在大学中,教师的表现好坏,往往取决于学生是否在场、取决于学生是否对老师所做的事情兴趣盎然;“如果构成听众的学生不能自愿地聚集起来,教师就会不得不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把他们寻找出来。”
对四十年前入学的七七、七八级学生来说,不仅整个校园是老师们“老成的知识”和同学们“生命的热情”之间手拉手的地方,而且每个教室也是年龄相隔好几岁甚至十几岁的“小同学”和“大同学”之间肩并肩的场所。这种独特班级生活的历史背景我们当然绝不希望重复,但经历跨度很大的同学们在一起读书学习、互勉共进,或许还真有一些独特的育人成效。
从老成的智慧和少壮的热情相结合对高等教育的必要性来看,年龄介于教师和本硕学生之间的博士生的培养工作,在我看来,是处于研究型大学的枢纽部位。
一方面,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工作做得怎么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博士生能否发挥好助教作用,不仅通过参与教学而使自己的专业学习更加系统更加扎实,而且通过配合教授工作而加强和改善诸如课堂讨论、课后答疑、课外作业和实验教学等教学环节。
另一方面,研究型大学的科学研究工作做得怎么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博士生能否发挥好助研作用,通过参与科学研究不仅促进他们自己手脑并用、学以致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际能力,而且配合教授们形成一个个充满活力的创新团队,不仅在增多科研成果数量,而且提升科研成果质量。
因此,我也想借这个机会,感谢各位在攻博过程中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所做的大大小小贡献。你们贡献给学校的,不仅是69项专利,不仅是人均3.4篇论文,也不仅是其中1000多篇国际优秀期刊论文;你们的求知欲和创造力,你们的勤奋工作和精诚合作,以及,因为你们而彻夜不熄的实验室灯光,有了你们才不变成名人独白的研讨会现场,是我校最近几年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屡创佳绩的一些最重要背景。
在向你们表示祝贺、表达感谢的同时,我也想在你们即将走出校门之际,提几点希望。
我希望,你们能把校园里所经历的“少壮”和“老成”的结合记在心头,走出校门以后,继续在内心延续这样一种结合,也可以说,让成熟的智慧和青春的热情之间,从一种外在的对接,进展为一种内在的融合。
我希望,你们在逐渐承受“老成者”的责任压力的同时,永远不忘少壮者的拳拳初心;我希望你们在未必总是坦途的人生道路上跋涉前行的同时,永远像青春年少时那样追求理想,崇拜英雄,面对真善美“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我希望你们永远像青春年少时那样不甘平庸,鄙视低俗,对于假丑恶即使无法远而避之,也绝不同流合污。
我也希望,你们在永远不忘少壮初心的同时,不但学会履行老成者的责任,而且学会享受承担重任的乐趣。
当然,要通过学习才会享受的那种乐趣,初尝时往往更像是一种苦涩。在过去的一年中,钱谷融先生走了,陈吉余先生走了。追思会上,忆旧文中,门生弟子们在哀痛恩师离去的时候,可能也在感叹自己在人群中悄悄发生的角色转变。
光阴荏苒,岁月无情,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从少壮到老成,从激情澎湃到老气横秋,从习惯于在师辈面前或者口无遮拦,一吐为快,或者洗耳恭听,叨陪末座,到经常要在同辈尤其是晚辈面前正襟危坐,字斟句酌,碰到棘手问题既不能躲躲闪闪,也不便冲冲杀杀。走出校门以后,身在职场之中,同学们你们心里都该明白,这样的一天,迟早会来。
但我希望,你们在华东师大的这几年求学问道,已经为这一天的到来,做了最重要的精神准备。我希望你们已经知道,如何靠自己的学问思辨来发现差错、探索真理,如何靠师生同学之间的诘难论辩来克服疑虑、达成共识;我也希望你们已经知道,怎样在集体发展和个人成长之间寻找到结合点,怎样让自己既感恩于他人帮助,也有功于团队进步。
有了这些精神准备,我相信你们在走出师大校门以后,会更容易在这个以“加速度”和“不确定性”为特点的当代世界上站稳脚跟,安定内心,你们会更容易知道什么叫“非不为也,不能也”,想做的事情未必都能做到;会更容易理解什么叫“非不能也,不为也”,能做的事情未必都应该去做;或许也会更容易领悟什么叫“知其不可而为之”——即使是不能如我们所愿“成事”之处,也未必不是我们下大力“成人”之地;《愚公移山》寓言中那位下决心率领儿子们用锄头挖去门前大山的老人,即使在上帝因受感动派神仙下凡把山背走之前,或许就已经比那位嘲笑他“未免太愚蠢了”的邻居,更是一位智者。
如果你们真能做到以上这些,你们就可以说是把孟宪承和怀特海所说的 “老成”和“少壮”的结合、“成熟的知识”和“生命的热情”的结合,从一种大学理念,变成了一种人生理想。
我深信,怀抱这样的人生理想,带着这样的理想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事业,是“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之歌和精彩人生”的必不可少条件。
亲爱的同学们,我衷心祝愿你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精彩人生;我衷心祝愿你们今后的精彩人生,就像我们共同的美丽校园,每一年都会因为成熟而硕果累累,每一季都会因为青春而生机勃勃!谢谢大家!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姜澎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