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16年、从教30余年、行走藏地50万公里、收集种子4000万颗、为上海种下唯一的红树林……这是已故的复旦大学教授钟扬。他集科学家、教育家、科普大师、优秀共产党员等诸多头衔于一身。但,2017年9月25日,钟扬在赴内蒙古为民族干部授课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年仅53岁。他去世后被中宣部追授“时代楷模”的称号。
日前,人民日报出版社精选权威媒体关于优秀党员干部钟扬的系列报道,结集成《新时代知识分子典型钟扬》一书。
钟扬生前是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植物学、生物信息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取得一系列重要创新成果。
他胸怀科技报国理想,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质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
他艰苦援藏16年,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以德修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用心尽力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他热心社会公益事业,连续17年参与科普志愿服务,是深受欢迎的“科普明星”。
钟扬同志曾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以及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从新书《新时代知识分子典型钟扬》中,可以看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钟扬。
在学生眼里,他是一名幽默风趣、睿智博学的教师;在同事眼里,他是一名追梦者,他追逐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在亲人眼里,他是一个重情重义、一个真正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大学教授;
在儿子眼中,父亲一直是“安全而温暖的靠山”;
在妻子眼中,丈夫虽然留给家人的时间少之又少,但他的爱不曾减少分毫。这本书中既有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为国家的科学事业和教育事业努力奋斗的时刻,也有他对家人牵挂的温暖细节。
其中包括钟扬自己的部分日记。他在日记《在我失联的日子里》中回忆与小儿子学校见面的场景,写道:
我透过浓重的雨帘发现了小毛那瘦小的身影,他没有穿校服,他说穿校服太普通了爸爸可能会看不见。我把他头上的水简单擦干净,问他是不是还想去外面吃点东西。
也许是大雨和在雨中行走的不便冲淡了他的胃口吧,他回答说今天的凉面吃得很饱了,不想吃了。
我花20块钱买了两个菠萝,削好切好,并用盐水泡好 ,看着他兴高采烈的吃下,并告诉他把另一个菠萝用盐水泡好,等下午三点的课后,全寝室同学分着吃下。他点了点头,说还有一段时间上课,他想去洗个澡。雨还在淅淅沥沥的下着,我没把他送到教室,只是看着他穿着短裤和我给他新买的拖鞋走进浴室,才转身回返。
说实话,自从他独立生活以来,比孪生的哥哥足足矮了10公分,他要我买的最多的东西是部队用的压缩饼干,因为课间唯一能偷偷拿出来吃的就是压缩饼干了。
至于我给他从拉萨带回的两箱尼泊尔方便面(类似我国的干脆面),更被他慷慨的送给了全班的每一个同学。
他没有像我一样15岁离开父母,而是12岁不到就离开了我们去过集体生活。作为全校唯一的汉族学生,他所遭受的文化冲击,肯定不比我们当年去美国来的小。我相信有一天,他和哥哥能在不同的人生道路上做得比我强。
……
一名父亲对孩子深沉而厚重的爱力透纸背。这篇日记回忆了钟扬生日当天的情景,上午面试参加复旦自主招生考试的高中生、下去去学校看儿子,傍晚与友人吃饭时突发脑出血的时刻。
书中感人的文字还有许多。这本书分别从钟扬的学生、同事、同学、至亲等视角出发,多角度还原了一名丰满、诗意、担当的党员干部形象,其中更有妻子对丈夫的深情剖白。所以从体裁上来说,这也是一本带有回忆文集。这些文章还原了一名诗意、忠诚、担当的人民科学家、师者形象。
他的事迹感人至深、催人奋进,在他身上体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品质;他对梦想的执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奉献一切的精神以及改编边远落后地区科技和人才面貌的强烈愿望,将永久感染并激励着我们。
责任编辑:唐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