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高考改革试点平稳落地且取得预期成效,目前值得关注的是高中阶段高考科目的选择,并让高中选科与大学的专业发展顺利衔接,因此诞生出一个共同话题就是:如何推动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这门课程?这是一门没有教科书、也没有专职教师的课程。
开车在路上,前面遇到了红灯,你是右转还是等待?有人右转了,一路绿灯,抓住了每一个机遇;但有人右转,却还是红灯,懊恼不已。但现在有了全球定位系统 (GPS)后,开车的人可以预知前方的路是否畅通,一般不会盲目地右转了。生涯规划教育就是我们学习的定位系统,让我们做出最合适的选择。
什么是生涯规划
生涯规划,或叫职业生涯设计,是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价值观、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及权衡,结合时代特点,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计划和准备。
一般对生涯规划的理解和做法是:学生刚进高中时,就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选定3+3学科的小三门,并按照选择固定班级,将相对灵活的小三门20种组合餐,固定为几种常见套餐,方便管理,形成 “小走班”模式;结合素质评价中对志愿活动60学时的要求,让学生到具体的社会空间去体验职业场景。一些为儿童设计的商业活动如 “星期八小镇”,就是为3-13岁时期的儿童开设游戏形式的社会场景,进行职场角色扮演活动;请毕业的校友返校介绍各高校的办学特色、专业特点;填报志愿时,一些精算考分和大学专业录取分如何匹配的第三方机构对家长进行技术指导。
生涯规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学科特长、有利的高考组合模式和与学生性格兴趣吻合的职业发展方向。
理性规划,帮助学生坚定职业追求
中学和大学的教育方法有很大的不同,导致中学的优秀学生进入大学后有较长的不适应期:老师不再事无巨细地划考点、没有标准答案。大学老师对中学老师的培养成果也不以为然,很多学生没有自己的想法,思维僵化,追着老师要标准答案,缺乏学习的内驱力。这是由来已久的顽症,但是在新高考形势下,必须向这个顽症开刀。
如何为大学各专业提供志向、情怀匹配 (而非仅仅分数匹配)的学生,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自觉、学习生涯更具持续性,复旦大学教授孔爱国认为,教育必须为学生坚定职业信仰,这种信仰就是即使遇到红灯,也相信最美的风景就在最困难的关口,相信坚持之后就会有收获之日。这种坚持,不是偏执,而是基于理性分析后产生的合乎客观规律的判断力量。
有些生涯规划,目标还是对学生高考的几门功课进行排列组合以规避风险,进而取得高分。这种风险规避,也就是遇到红灯就右转的做法,归根到底是担心资源被抢占,担心充当别人的分母,担心失去A+。现在中国的教育资源较以前已经丰富了很多,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焦虑呢?
美国生态学家教授保罗·埃尔里奇比较悲观地认为人口越来越多,资源是有限的,可耗竭的资源是不能持久的。他和经济学教授朱利安·西蒙教授于1980年9月打了一个赌:赌10年后铬、铜、镍、锡、钨等五种金属的价格。他们以假想的方式买入1000美元的等量金属,每种200美元,价格以1980年9月29日为准。假如到1990年9月29日这五种金属的价格在剔除通货膨胀的因素后上涨了,西蒙就要付给埃尔里奇这批金属的总差价。假如价格下跌了,埃尔里奇将把总差价支付给西蒙。1990年,五种金属无一例外地跌了价,埃尔里奇依照约定把57607美元的支票寄给了西蒙。
西蒙赢了。虽然这五种金属是不可再生性资源,但是技术的进步可以开发和生产出它们的替代品。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人类面对困境后不断突破自然约束的历史。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说: “人类的未来并不取决于空间、能源和耕地,而将取决于人类智力的开发。”
生涯规划中最重要的是价值观
教育的宗旨和归宿是 “人的全面发展”,在人的全面发展诸多因素中,心理健康与生涯规划显得尤为重要。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高中生必须修习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同时,高中阶段也是学生发展分化、个性开始彰显的阶段,高中阶段必须开设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中国人民大学俞国良教授说,实施生涯规划首先要教育孩子们立志,注重价值引领。某金融学家年轻时学的是物理,但生活中的困境导致他遇到红灯一再右转,扎实的理科基础让他在右转路上把握住各种机会,成为成功人士。虽获得了资源,但人生遗憾之处是违背了自己的初心,缺失了职业信仰。这种遗憾让他在子女的教育上变得从容,鼓励子女遵从兴趣爱好,从物质上保障子女学习生涯的通畅。最终,他的子女爱好并且从事的专业是物理。
“选课走班”,可以走出同质化教育的羁绊。 “大学先修课、大学导师计划”等都是高中与高校合作育人的模式,大学老师上先修课很容易,直接按照大学教材来上就可以了,但是只能针对小部分学有余力的中学生,不能给每个学生以均等的机会。
复旦大学-复旦附中合作的微课程,响应新高考改革,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开发、理想的树立,并且播撒学术的种子。中学教师和大学教师在学习方法、学习视野、思维开阔度上进行有效地整合,填埋教育之间的沟壑,为社会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楼红卫教授说,微课在设计上需要有让学生不太听得明白的内容,这样学生才会有更大的动力和空间去探究思考。所以,他的《现代数学思想选讲》,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现代数学关心什么样的问题、有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和思想,从建立数学理论的基础方知识为主线,介绍在数学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这些思想。主讲 《环发关系论》的戴星翼教授上课开场白是:我这门课是没有标准答案的。站在社会科学的立场观察分析环境问题,任何环境问题都有其社会、经济或管理的根源。不灌输很多环境知识,而是尽可能地与同学们一起观察、分析和质疑,重在提升归纳和演绎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社会经济现实的理解。
大学教授以更高的视野引领学生思考一个社会人的责任,相比于具体的课程内容、知识点,更能导航学生未来的路途。
(作者为复旦附中化学高级教师)
作者:曾德琨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许琦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