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大学生活中,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或许是大学学习方式的不同带来的困惑;或许是少了监督之后自我约束的放松;或许是对于未来生活的迷惘和困惑……不过看看今天这两位毕业生的励志故事,也许会给你一些启发。
他们都曾陷入自我质疑的怪圈,他们也都曾被学习成绩 “打”得抬不起头来。但令他们骄傲的是,在经历四年之后,毕业时的他们实现了逆袭。就如文中所说,“年轻时的我们也许会迷茫,但最终将慢慢回归到平静与自信。对于未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张开双臂,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迎接它的到来。”
“留级生”逆袭获得“保研”资格
今年6月,凡洪剑即将从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毕业。从一个沉迷网络、频频挂科的留级生,到一个成绩优异、履历光鲜的优等生,凡洪剑用两个词语来概括这段经历,就是 “峰回路转”和 “丰富多彩”。
事实上,凡洪剑刚入学的第一年曾是一段迷茫与自卑交织的日子,往前一步便是深渊,幸而他不惧挫折、及时悔悟,最终回归了学习生活的正轨。这一堂人生的课,代价不菲,却让他明白了拼搏奋斗的意义。
从山区到城市,引以为傲的成绩不复存在
凡洪剑的家乡在贵州遵义,从小,父母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场景时刻都提醒着他 “知识改变命运”的重要性,常年保持在全班第一名的凡洪剑,在2013年如愿进入自己向往的同济大学。
然而,来到上海这座全然陌生的城市之后,凡洪剑向来引以为傲的学习成绩不复存在了。看着同学们将学习和生活处理得游刃有余,很长一段时间内,他的情绪都十分低落。 “自由的大学看似没有竞争,其实是一场更为残酷的竞赛,每个人都在争分夺秒地用知识、实践丰富自己。然而在刚入大学时,我却迷上了过去很少接触的网络游戏。”
凡洪剑坦言,在游戏中,他体验到了久违的成就感,因此,他曾 “不分白天黑夜地玩游戏”,导致他在第一学年挂科34学分,绩点只有0.87(满分 5),最终不得不留级。 “每次和父母打电话,我都只能支支吾吾,寒暑假回家时,看着父母日益斑白的双鬓,想到自己在学校不思学习,我心里很愧疚。”是时候改变了,他暗暗下定决心。
迷途知返迎来蜕变,以亲身经历帮助他人
改变的第一步是反思和总结。凡洪剑说到,他对自己一步步沉迷游戏的过程进行了深刻反思,最终意识到自己之所以泥足深陷于虚拟生活,是为了逃避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烦恼。痛定思痛,他直接删除了游戏,并告诫自己不能重新下载。
然后,凡洪剑给自己定下的第一个目标是:每天晚上11点准时睡觉。生活作息逐渐改善后,他开始和同学一起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游泳、健身、打乒乓球……
将心思放在学习上后,凡洪剑的学习成绩开始稳步提升了。据了解,留级后的第一个学期,他重修了大部分课程, “刚开始学得比较吃力,绩点回升到3.6。”到了第二个学期,他以几乎全优的成绩完成了专业课考试,绩点上升到4.2,那一年,他获得了同济大学优秀学生奖学金一等奖、国家励志奖学金。去年9月,他还成功获得了本校研究生保送资格,接下来即将攻读应用化学专业。
回顾自己的经历,凡洪剑发现,沉迷网络的人并不是不会反思自己的错误,而是缺乏改变的自信和勇气,他决心尽他最大的努力帮助同样饱受网瘾危害的同学。凡洪剑提到,大一班里有个同学小李因为看网络小说、打网络游戏一度处于留级边缘,在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劝诫之后,小李开始形成规律的作息,每天定时完成规定的课程任务,最终顺利完成了那一学年的学习任务。
热衷实践、公益,为青春作最好的注脚
在保证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情况下,从大二开始,凡洪剑开始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项活动。大二下学期,他利用课余时间和机械学院的四位同学组成了一支创新课题组,并报名参加了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从概念提出、方案设计到产品问世历时整整一个学期。最终,他们设计的 “无电能消耗智能窗”通过层层筛选获得了全国三等奖。
为了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大二那年,他还参加了新东方优能中学的面试,并成功进入新东方担任化学兼职教师。他告诉记者,有了授课津贴和在学校勤工助学所得的1000余元月收入,从那时开始,他就能负担自己的日常生活开支了。
大三第一学期,凡洪剑加入了学校的爱心社,每逢周末就会前往本市的一些贫困家庭,为残疾孩子辅导数学、化学功课。 “每次辅导至少2小时,路上来回2小时,基本上一天都扑在这件事上了。”而这件并不容易的事,他坚持了整整一年。
“年轻时的我们也许会沉溺于自卑、迷茫、后悔等复杂的情感,但最终将慢慢回归到平静与自信。未来并不清晰,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张开双臂,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迎接它的到来。”凡洪剑这样说。
跌进“倒数10%”却最终拿到国家奖学金
他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候选人;他是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特等奖学金、两次国家奖学金、美国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获得者;他有两篇第一作者身份论文收录于计算机网络A类会议。这些标签加注在一个人的身上,你绝对想不到,他的分院逻辑考试考了个倒数10%。
他是上海交通大学2018届毕业生吴昕宇,他也曾经迷茫,却一步一个脚印找到了自己向往的学术道路。
分院逻辑考试考了个倒数10%
正如所有考进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生一样,吴昕宇在高中时,从没有掉出年级前五名,然而,大学之后的日子却给了他当头一棒。
“有时我连高数题目都没有算出来,可同寝室的 ‘学霸’却已经把答案和思路都讲了出来。”吴昕宇回忆起大一时候的挫折和沮丧,依然历历在目:身旁的同学总能速扫高数作业,他却怎么也刷不动;很多同学还能加入各种社团,他连把笔记看明白都恨不得花掉所有课余时间;分院逻辑考试也是考了个倒数10%,托高考的福才勉强挤进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大一那一年,每天的上午和晚上,图书馆是唯一能找到吴昕宇的地方。“每天课外学习七八个小时,我却一点都没有觉得枯燥或者乏味。”吴昕宇说,“因为心里有目标,所以觉得分外充实。”每晚十点,伴着图书馆关门的铃声,走上回寝室的校园小路,这时,他会为自己又弄懂了一道题而欣喜不已。
渐渐地,他也成为那个公布答案的“学霸”了,第一次高数期中考试,他就拿到了96分。大一上结束的分系考试,200多人的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他排到了第40名。也正因为此,让吴昕宇幸运地加入了致远学院首届工科荣誉计划。
一堂高数课,他要上两遍
吴昕宇对致远的第一印象,是名声赫赫,感觉高不可攀。在致远的第一年,吴昕宇也确实面临着和刚入交大时一样的困难:数学和物理课程难度提升,他跟不上。
怎么办?吴昕宇苦思冥想。随后,他过上了早上八点听普通班课程,晚上六点上致远课程的节奏。慢慢地,吴昕宇从完全跟不上课程,到渐入佳境,再到出类拔萃。他终于真正适应了大学的生活并找到学习的关键。
“在大学的学习中,首先,听老师的讲解,比自己一个人闷头做题更重要,因为那是老师思路的体现。第二则是,要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课程写一份总结,这才能让知识成为属于自己的东西。”吴昕宇说。
跟上了学习节奏,吴昕宇又遇到了新麻烦,物理课老师胡其图曾布置作业 “提一个好问题”,并要学生根据逻辑进行解答。吴昕宇为此苦思冥想了一夜。这种完全不同于高中的思维模式,让吴昕宇倍感苦恼,但也正是这种严格的训练,让他在后来的科研中明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科研很重要的第一步。
为了挤出时间,他干脆在实验室住下了
大三第一次担纲一项研究,让吴昕宇决定,将科研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他兴致勃勃接下这个关于室外定位的课题之后,却发现主角并没有他想的那样好当:找问题的时候,纠结问题到底有没有价值;推导公式的时候,发现自己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像没学过一样;做实验的时候,面对调不理想的参数,在数据质量和算法出问题二者间来回怀疑。
磨了两个月,吴昕宇还交不出任何像样的成果,内心跌至冰点。后来,是老师定下投稿论文的截稿时间, “逼”着吴昕宇燃起斗志:为了挤出尽可能多的时间,他晚上干脆就在实验室住下了;每天在思考问题和写作论文之间交替征战,一有新的想法就写出来。这使得他的成就感不断积累,从而使他第一次感到:能令自己放下生活中喜忧,沉浸在挑战未知的快感里,科研根本不是苦差,实属一大幸事。
拼搏永不止息,随之而来的是层出不穷的成果:2017年的冬天,吴昕宇的两篇第一作者论文均被IEEE国际计算机通信会议全文收录;2018年的秋天,收到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录取通知书……
“我特别怀念那段日子:每天早晨步履匆匆地从一楼上六楼,在致远602学到晚上11点半后,步履轻盈地从六楼下到一楼,这将成为我大学生活中最充实而有意义的回忆。”吴昕宇如是说。
作者:记者 朱颖婕 郝梦夷
编辑:李勤余
责任编辑:叶松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