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晨7点不到,家住徐汇区的张女士便叫醒了6岁的女儿,时针指向7点整,两人已经端坐在电脑旁——这是具有“仪式感”的一天,今天起,上海适龄儿童开始在上海市义务教育入学报名系统进行公办、民办小学在线报名。然而,一直到前一晚深夜12点,张女士都在纠结到底选择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
这是“公民同招”政策发布后的首次“幼升小”报名。与往年民办小学在公办小学之前招生不同,今年上海公办小学和民办小学同步启动招生,家长们在或纠结或焦虑或坚定的心情中,完成了一次心理博弈。记者发现,新政引导下,不少家长选择入读家门口的公办小学,也有家长根据孩子的特点选择报名特色民办小学。沪上民办小学的校长们也认为,“公民同招”是个契机,促使民办学校更加明确办学地位,用鲜明的特色课程吸引家长的目光。
报名最后一刻仍“难抉择”
因为访问量大增,今天早晨8:30,上海市义务教育入学报名系统出现短暂“卡壳”。家住杨浦区的学生家长徐先生就在朋友圈里分享了照片,并留言道:“报名才刚刚启动,系统就坏了,家长们是有多心急!”直到早上10:30系统恢复后,一直守在电脑旁边的徐先生才完成了报名。
几乎在同一时间,家住静安区的学生家长冯先生登录报名系统,按下了“公办小学报名”的蓝色按钮。这也意味着,他们放弃报考民办小学,直接选择入读对口的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
冯先生坦言,此前全家人的打算是“先拼民办,反正有公办保底”。“公民同招”政策出台后,冯先生的“如意算盘”遭遇了挑战,“我们对口公办学校也很好,如果民办考不上,孩子可能连家门口的学校都进不去了。”
相比之下,徐汇区家长张女士更为“纠结”。按照她的话来说,家门口的学校不算最好、也不是最差,往年的政策对于她这一类家长是最“有利”的,如今,她却成为了最尴尬的那一批——如果考不取民办,就有可能被调整安排到其他学校;如果不去考,心里则仍留存着一份不甘心,孩子在幼儿园期间针对民办小学招生上过的特长班也就没了用武之地。
经过一个晚上的心理斗争,昨天一早,张女士咬咬牙在报名系统上填写了徐汇区两所民办学校的名字,“只有去试过了,才不会后悔”。
新政面前,家长选择更需理性
冯先生对孩子的教育一直持乐观态度,觉得让孩子根据天性自由成长比较好。无奈身边的家长都在读早教班、拼民办小学,这让他觉得“似乎不给孩子一个考民办的机会都有些对不住孩子”。“家长的决策会被周围环境‘绑架’,‘公民同招’新政出台反而让我‘松了一口气’,能让家长站在更理性的角度来思考什么才是真正适合孩子的。”冯先生说。
“公民同招”政策之下,不少家长对待择校更加慎重、理性,这是不少民办小学校长的真实体会。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小学副校长杨蕴敏表示,“现在家长普遍有两种心态,如果‘家门口的学校’口碑较好,他们乐意去读;如果对对口学校不是很满意,他们也想尝试民办。”杨蕴敏认为,这两种心态无非是出于同一种诉求,就是家长看重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特色,这和学校是公办还是民办关系并不大。“我们一直建议,家长们要选择适合孩子发展的或是自己心仪的学校。”
“公民同招”倒逼民办学校“苦练内功”
“公民同招”政策出台后,会缓解民办学校的招生压力,预计今年报考民办学校的人数会有所下降,这是沪上几所民办小学校长比较一致的看法。
世界外国语小学校长张悦颖表示,民办学校安身立命靠的是学校的内涵建设,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整体质量,精细化的管理服务模式,鲜明的特色与响亮的品牌。“公民同招”的政策也会促进民办学校积极关注到自身的内涵发展。
上海民办彭浦实验小学校长王春华也说,公办和民办小学的教育目标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孩子未来的终身发展,从这一点上来看,民办学校也会理性看待政策的调整,不断苦练内功,提升民办学校的办学特色。
杨蕴敏坦言,以前每年都会出现一种现象:当学校打电话通知录取消息时,家长说“我们不来了,就是让孩子锻炼一下,看能不能被上外附小录取”。这种情况在2015年之前更突出,学校发现“一些家长的态度不是很诚恳”。今年,“公民同招”政策要求家长一开始就要在公办、民办中作出选择,这种现象会有所减少。“新政起到了理性引导的作用,家长会更重视这次机会。”
市教委也提醒相关报名家长,公办小学报名时间为4月26日—5月3日,民办小学报名时间为4月26日—4月28日。只要在规定时间报名均为有效,请家长妥善做好安排,不要错过规定的报名时间。
作者:张鹏
编辑:张鹏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