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在日喀则从事基层工作的华理人,他们舍弃了与亲人团聚的机会,舍弃了回家过年的温暖慰藉,而选择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将在西藏度过一个别样的春节!
雪域高原的碧水蓝天,静谧祥和的冬日西藏。2017年,有这样五位华东理工大学毕业生怀揣梦想,选择了扎根西藏、服务边疆,将青春之花绽放在世界屋脊之上。一转眼,2018年春节马上来临。回家过年,是春节的永恒话题。伴随着腊月的尾声,许许多多的人带着满满的收获踏上回家的旅途。今年的日喀则藏历新年和农历春节是同一天,这五位在日喀则从事基层工作的华理人舍弃了与亲人团聚的机会,舍弃了回家过年的温暖慰藉,而选择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将在西藏度过一个别样的春节。
▲2017年8月学校欢送首批赴藏工作五位优秀毕业生
▲孙启超
孙启超: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生
日喀则市谢通门县荣玛乡,海拔4100米。
孙启超,山东人,中共党员,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工业设计工程专业2017届硕士研究生,就职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谢通门县荣玛乡综治维稳办,2018年1月借调至谢通门县县委办公室。
我目前所在的谢通门县,海拔4000多米,在雅鲁藏布江畔,是日喀则市的工矿大县。在乡政府,我负责社会综合治理工作,具体工作包括信访、安检、维护稳定、司法等。目前,乡辖区内有总投资超过5亿元的3个大型项目在建。监督施工单位、调节矛盾纠纷是我的主要日常工作,而我的办公地点更多的是在村里和工地上。
虽然也有高原缺氧等问题,但是我每天都快乐地工作、生活着。半年来,我认识了很多藏族朋友,他们性格爽朗、多才多艺、勤奋朴实,从他们身上我学习到了热情、乐观、随性。我最好的哥们与我同岁,名叫普布次仁,几乎每一个周末,我都是在他的家里度过的,每周末的家庭聚会也成了我非常期待的事情。2017年于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感恩”。这一年好多人支持、包容、帮助着我,包括母校华理的老师们,艺设学院的老师、同学们,还有我的家人和朋友们,无论物质还是精神上,为我进藏工作解决了后顾之忧。
刚去西藏的时候,我总被那些藏族孩子的眼神所打动,忧郁,茫然还是期盼?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这些孩子的眼神,我总能从他们的眼神中看出与年龄远不相符的成熟。而我,总想为他们做点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很喜欢这句话,特别是成为一名基层工作者后,我经常扪心自问,我为什么要进藏,来到西藏又能做点什么、留下什么?唯有不忘初心,方能行稳致远!
韩洪: 快乐源于自我成长
日喀则市康马县南尼乡,海拔4200米。
韩洪,安徽人,2017年毕业于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时放弃了优渥的工作机会选择了更宝贵的财富,现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康马县南尼乡综治维稳办工作。
一说起西藏,人们便会情不自禁在头脑中跃出四个字“扎西德勒”,在藏语里,是吉祥的意思。但我在西藏,听到一种新的解释,一位援藏干部告诉我:“你知道吗,‘扎西德勒’其实就是扎根西藏、得到快乐”。
第一次离开父母,来到4000公里外工作,当时内心不免顾虑重重。但自来到康马起,县乡领导对我们的关心以及周密的安排打消了我的忧虑。职工周转房、配套家具以及一位副科级传帮带师傅,让我更快地融入新的工作、生活。同时,母校老师的关注和关心更是让我暖心、安心,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在西藏,我最大的快乐来自于自身的成长。初入高原,高寒缺氧,爬三层楼都会喘气;说话时间长了,嘴唇会发紫。但这些与自身的收获比,都不算什么。在南尼乡,我主要从事维稳综治工作。以前只是听说“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在西藏,稳定大于一切”,但只有置身其中时,才能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这些话的份量。通宵值班、一级戒备、全员在岗、全乡排查,这些本离我很遥远的词汇此刻却充满我的生活。我始终相信,没有哪一所大学是专门培养公务员的,只有在日常工作中学习,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在传帮带师傅的引导下,我学到了很多。无论是日常办公室里的文字工作,还是入村进行的各类排查,都促使我不断成长。蓦然发现,自己已不再是那个懵懂的少年,而是一个肩抗责任、守护一方的基层工作者。
▲梁秀钊
梁秀钊: 用脚步丈量梦想
日喀则市康马县南尼乡,海拔4200米。
梁秀钊,甘肃人,2017年毕业于理学院信息计算与科学专业,就职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康马县南尼乡党群办,2017年12月借调至康马县委组织部。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我一直的梦想。四年魔都,千里雪域,由东到西,我感受到了祖国河山的独特魅力。虽有狂沙冷风、滴水成冰,但忙碌的工作、知识的积累,都使我感到充实与快乐。
赴藏前,我是带着梦想说服家人来西藏的。而现在我愈加坚信,这片广袤的土地,正是我上下求索、努力建设的未来家园。来藏后,我发现环境没想象地那么差,工作没想象地那么轻松,藏族人民很和善,同伴们很有责任心,跟村民打交道即使语言有障碍,但是笑容没有鸿沟。短短半年的工作,让我深刻体悟到了奉献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选择。在我身边有很多“藏二代”,他们的父母是内地进藏干部或参与西藏建设者,自己坚守一辈子,把孩子也留在了西藏。在这样一群人身边,学到的不仅是业务,还有满满的正能量,他们身上的奉献精神总在平时不经意间焕发出来,令人肃然起敬,并见贤思齐。
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我想说的是,当别人为生存奔波时,我已经在为梦想奋斗。未来不可知,我将把握当下,努力拼搏,在西藏留下自己独特的足迹。
张宏伟: 退伍不退志,平凡不平庸
日喀则市仲巴县亚热乡,海拔5000米。
张宏伟,山东人,2012年应征入伍,2017年毕业于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全工程专业,现就职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仲巴县亚热乡政府办。
2017年,我再一次做出了人生的重要选择——赴藏工作。带着军旅生活在生命中烙下的特殊的精神标签,我主动申请来到海拔最高的仲巴县亚热乡工作。这里气候寒冷干燥,日照强烈,空气非常稀薄,每次打水都气喘吁吁。亚热乡的发展比较落后,至今没有通电,道路交通闭塞。虽然两年的从军经历让我对未知的生活早有心理准备,但缺水没电的生活条件还是让我猝不及防。特别是入冬后,夜晚往往零下二三十度,而所住的房子是新修的,既没有制热设施,又不能用高功率取暖设备,玻璃都冻裂了。也会不时有想跟父母诉诉苦、喊喊累的冲动,但是每每话到嘴边,又变成了白天攀山越岭走访村民的工作感受。
在西藏,虽然神圣职责变了,但军人吃苦耐劳、拼搏奉献的精神没有变,我克服了身体、心理上的重重困难,一点一滴地进步着。半年的工作生活,让我对西藏的认知有了巨大的改变。西藏不再仅仅是笼罩着美丽、神秘的面纱,现实中贫穷落后依旧笼盖着这片广袤的土地。一个人改变自己的命运容易,但是要改变一群人的命运需要能力和担当。我想,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有一些人,要把国家民族的未来扛在肩上,把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我很庆幸,我到了华理,让我学会了勤奋求实,懂得了励志明德;我很庆幸,我到了西藏,在自己年轻时获得了组织的关心和事业的平台。
▲丁振寰
丁振寰: 最美的风景在心中
日喀则市拉孜县彭措林乡,海拔4100米。
丁振寰,江西人,2017年毕业于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工程专业,现就职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拉孜县彭措林乡党建办。
毕业时,希望换一个不一样的环境,体验一种不同的风土人情,见识下最美的风景,期待能给自己的人生添上一抹别样的色彩,就这样我来到了世界第三极——西藏。目前,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拉孜县彭措林乡党建办工作,这是一个靠近雅江的乡镇。从适应高原反应开始到入乡随俗适应这里的一切,慢慢地体悟到了自己所追逐的人生风景,说到最后,是心灵的风景,而最美的风景永远在自己心里。
这里和内地有一点不一样,十点才开始上班;可有一点却也一样,一样会面临加不完的班。在这里,每个人都很好相处,无论是机关干部,农牧民群众还是在茶馆遇见的路人,都是面带笑容,带给你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幸福的力量。当下西藏政府部门不论是工作方式还是工作效率都逐渐在和内地接轨,以我所在的党建办的工作来说,目前文字编辑、信息报送等方面在逐步规范,一切都在变得更先进、更高效。因自身对信息化建设有着浓厚的兴趣,刚入乡镇时,我发现琐碎的工作并不能发挥专业优势,不免有些沮丧。但很快自我调节好后,选择一边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一边坚持专业学习,后来终于得到了一个发挥所长的机会。工作之余我正抓紧学习藏语,我强烈地感觉到,自己不再是一个大学生,而是一个“小学生”,所以一直虚心向前辈们学习。
西藏带给我的,除了视觉的盛宴,更重要的是工作能力上的提升,以及与少数民族打交道的学问。我不知道我能给西藏带来什么,但是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村民们的热情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他们脸上由衷的笑容是我心中最美的风景!
五位华东理工大学毕业生说,一家不圆换来万家团圆,感谢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这是担当、责任、使命,更是他们为祖国作出的郑重承诺!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丨图:华东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