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交大社已经实现版权输出累计近30种,实现了进出口文化贸易的顺差。”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陈华栋日前在书展上透露的信息,背后是我国科技出版“出海”总体势头良好,已出现了一批“单点突破”的“快船”。科技出版走出去,不断提升中国学者和中国科技的国际“能见度”。
与此同时,从借船、买船到造船出海,中国科技出版如何更高质量地“扬帆出海”,上海书展相关论坛上业内代表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也提出了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丰富资源的科技出版不断刷新国际视野
中国是当之无愧的制造业大国。据统计,在500项世界主要的工业技术领域当中,中国有230多项稳居世界第一;同时,中国也是学术研究大国,根据2021的资料,中国学者在化工、文理和数学等领域的论文占了23%的份额,超过美国的20%,居世界第一。
制造业与学术研究的交相辉映,也为中国的科技出版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例如中国商飞CR929总设计师、C919大型客机常务副总设计师陈迎春表示,2008年中国商飞成立,2009年上海交大出版社就开启了大飞机出版工程,到现在出版了200余本书,也形成了各类图书、工具书、会议论文、期刊平台。
而科技出版要走出去,就必须拓展国际视野、加强国际合作,发挥出版的协同者和组织者的作用。据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的总编辑彭斌透露,中国的科技出版不仅有与国际专业出版集团合作“借船出海”的模式,有并购海外科技出版社的“买船出海”模式,也出现了如中华医学会打造独立运营的英文期刊传播平台MedNexus的“造船出海”模式。
扬起数字出版风帆,加快转型升级
从产业结构来看,根据国际出版商协会2021年度的报告,疫情前的2019年全球科技出版市场规模大约为280亿美元,其中科技出版物市场和数字平台服务市场,各占50%。而在科技出版物市场中,科技期刊占比达78%,占据了核心的地位。因此,清华大学出版社社长邱显清表示:“科技期刊出版及数字平台建设,毫无疑问是新时代科技出版的主战场,也是科技出版‘走出去’的主力军。”
同样根据2021年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在数字出版方面最领先的出版社的收入占比还不到20%,而国际上不少先进的科技出版公司例如励讯集团,每年的营收在100亿美元左右,其中90%左右来自数字出版。此外,2021年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整体规模全年超过1.2万亿元,但是其中互联网期刊、电子图书、数字报纸的总收入只有100亿元。
国外领先的数字出版并不是仅仅提供数据库服务,还实现了向知识服务的转型升级,这种融合出版是当前出版发展的新形式。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以数据库云平台作为支撑,在全国产生了比较好的影响;今年还发布了全国首个中医疾病古籍整理数据库,再加上依托之前的大飞机出版工程,在知识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与此同时,经历过疫情的冲击后,英国、美国等国家的学术出版比重进一步提升,已经从过去的28%涨到目前的40%左右。作为对照,中国出版市场的现状是教育出版销售码洋在50%左右,利润占到整个出版业的70%以上,而学术出版据估算只占到整个出版产业的5%左右,差距十分明显。
内容为王之后,需加强对海外市场的研究
“科技出版要在技术上追求准确性、写作上追求高品位。”中国编辑学会会长、上海交大出版传媒研究院院长郝振省说。他介绍说此前出版的《中国科技之路丛书》由15家出版社联合编辑,在内容上由科学院院长担任编委会主任,每个卷册都由院士担任主编把关,保证了内容方向和科学性。此外,在图书出版编辑阶段对编校质量上提出高要求,最终这套丛书里最高的差错率是万分之0.46,最低的是万分之0.11,全部达到了万分之一差错率以下的优良标准。
优质的内容更需要优质的推广渠道与方法。在国外的图书展览上开发布会,是向世界推介中国出版作品的常用方式之一。但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郭义强观察到,有时候发布会的实际效果不好。“要搞清楚开发布会是为了实现什么目标、瞄准什么群体、要把书推到什么群体里去?”郭义强发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读者,逛书展的习惯也不一样。比如中国香港的读者更喜欢逛十几平方米的小展台,因为找书比大展馆更方便;而且香港读者进门后习惯往左边走,这样在右边的展台就相对会吃亏一些。类似这样的细节需要出版机构细致观察、积极研究:“走出去要务实,一方面要沉下心来,不必急于求成,另一方面又要保持紧迫感。”
作者:卫中
编辑:姜方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