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大火:公元23-220年的后汉史》
[澳]张磊夫 著
邹秋筠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剑桥中国史风格的宏大视角,重大历史事件精确到日的细致解读。
本书是一部以西方语言撰写的后汉通史。作者以都城洛阳的命运作为后汉兴衰的标志,依据考古与文献资料,详述后汉洛阳的地理、布局、礼制、人口、重要建筑等,由此切入对后汉政治与社会的分析;继而以时间为序,描述了后汉不同阶段的重要事件和社会发展的脉络。
《米沃什传》
[波兰]安杰伊·弗劳瑙塞克 著
乌兰 李江颐 李佳 译
上海贝贝特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切斯瓦夫·米沃什,伟大的波兰诗人,198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我们的世纪诗人”(希尼语),他一生的故事和他的时代的故事并步而行。这位永恒的旁观者在立陶宛、波兰和法国度过了他漂泊动荡的大半生。
尽管历尽艰辛、孤立和无名,米沃什始终相信诗歌的变革力量,诗歌是道德抵抗力的源头,是集体希望的源泉。
《魔都上海:日本知识人的“近代”体验》
刘建辉 著 甘慧杰 译
凤凰出版社
作为东亚与西方交往的重要窗口,日本的有识之士从明治维新到20世纪20年代,时刻观察并体验着上海。上海如何从举世闻名的“摩登”变成“魔都”?她的城市性格中混杂了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她又是如何影响东亚世界的?都是本书将要回答的重要问题。
《数字工厂》
[德]莫里茨·奥滕立德 著
黄瑶 译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对许多人来说,数字技术正在消除无需技巧的重复劳动。本书用直白细致的描写展示了数字化时代下真实的劳动场景:亚马逊仓库中的拣货工人、游戏行业的金农、通过互联网合作的众包工人,以及被隐藏在算法后的平台审核员。
人工智能或许并不能取代人类劳动。如果说数字化改变了什么,它只不过是把全世界变成了一个大工厂。
《西方艺术三万年》
王瑞芸 著
汉唐阳光 | 山西人民出版社
本书中,作者从“人与艺术的关系”这一根本问题出发,梳理了西方“古典艺术”“现代艺术”“当代艺术”的类型特征和发展进程,从原始洞窟壁画讲到数码时代的数字艺术,涉及绘画、雕塑、设计、建筑等多个艺术门类。本书文字通俗生动,叙述深入浅出,角度独特深刻,能帮助读者更轻松地进入艺术的世界,更深入地理解西方艺术。
编辑:金久超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