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搜集整理馆藏近代文献,编辑出版一部有关“四大品牌”的专题史料汇编,历时四年,近六百万字的《上海城市品牌发展近代史料辑录》终于问世。
“分类得当、内容翔实、价值极高,史料见事、见物、见人、见精神;反映了上海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精神。”上海社科院熊月之研究员如是总结了该丛书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复旦大学历史系戴鞍钢教授认为,该丛书对学术界的纠偏有极重要的史料支撑,从中可以看到近代中国人积极的历史贡献。
《上海城市品牌发展近代史料辑录》包含《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部,充分反映上海四大城市品牌战略的历史脉络。
其中,《上海服务》编选服务功能、服务产业、服务环境三大版块内容,揭示近代上海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等地位的形成,以及对长三角地区、长江流域以及全国、全球的服务功能的实现;呈现近代上海服务业,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概貌,重点关注展会、医疗、体育、教育等领域;并选编了一些近代上海出现过的章程、规则、条例。
上海是中国近现代工业的中心和民族工业的发源地。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中国第一家机器棉纺织厂、第一家味精厂、第一家灯泡厂、第一家牙膏厂、第一家蓄电池厂、第一家毛巾厂、第一家搪瓷厂、第一家时钟制造厂、第一家美术颜料厂、第一家民族制药厂等。《上海制造》力图以史料之钩沉,尽可能多角度展示上海制造业发展进程中相关行业、企业、产品和创办者的风貌,让读者一窥近现代“上海制造”之兴衰起落,一睹当时“名企”“名品”“名家”的风采。
近代以来,商业发达、市面繁华一直是上海的特色之一,甚至有“购物天堂”之美誉。《上海购物》选录范围包括综述近代上海商业发展与物价水平之文献;描绘近代百货业从兴起到繁荣,尤其是其中与四大百货公司(先施、永安、新新、大新)相关的文章;反映衣、食、住各业市况之报道;讲述在美货、日货等进口物品冲击下风起云涌的国货运动;介绍上海著名商业街区,包括南京路、外滩、城隍庙、福州路(四马路)、延安东路(爱多亚路)、静安寺、四川北路、淮海路(霞飞路)等;以及各类广告与购物指南。
《上海文化》辑录过程中,着重关注以上海为发轫、或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近现代戏曲、戏剧、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摄影、新文字改革、新闻出版、电影、文化产业、红色文化等相关史料文献,另涉及上海城市文化、市井风俗等撰述。文献出版时间以1912至1949年为主,力求较为全面体现中西交融、新旧交替、抗战前后等大时代背景下,上海文化中的对抗和融合、改革和思考,展示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之城市精神。
“让故纸为今人所用,是文献学人的当行本色,也是图书馆人的职责所在。”上海图书馆馆长陈超表示,作为上海市综合性研究型公共图书馆、行业情报中心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上海市分中心、文化部公共文化研究基地,上海图书馆是一家藏有中外文献5600余万册的机构;弘扬优秀文化遗产,使其在当今社会发挥作用,是上海图书馆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人讲究以史为鉴,从历史着手,回顾、整理近代上海城市发展轨迹,对今天学习、理解“四大品牌”无疑是有相当助益的。回眸近代史,“四大品牌”的背后,有着对历史的尊重和传承。“今天上海正在努力建设的‘五大中心’需要这‘四大品牌’来承载。我们追寻上海近代历史,也许可以为今天的实践提供一份启示。”他说。
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黄显功透露,《上海城市品牌发展近代史料辑录》的策划始于2018年。“面对上海城市发展的新要求,新目标,图书馆如何发挥信息支持和智力支撑作用,怎样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回应时代之问,是我们当时策划此书的初衷。”在他看来,历史文献工作者,有责任以历史资料为现实服务,以史为鉴,为当代城市建设提供历史经验和案例,为“四大品牌”的推进提供决策参考,让历史文献活起来,彰显图书情报机构的社会价值。
作者:李婷
编辑:郭超豪
责任编辑:黄启哲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