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音乐联结世界,音乐总监余隆今晚携上海交响乐团与女高音郭森、男中音袁晨野(叶小纲《大地之歌》),以及男高音夏侯金旭、女中音朱慧玲(马勒《大地之歌》),以一东一西两位作曲家的两部同名交响声乐套曲为2021-22音乐季开幕。
这两部作品的灵感都来自唐代诗歌,疫情期间由余隆携上海交响乐团和DG德意志留声机公司录制成专辑《大地之歌》。据悉,这是DG在2021马勒纪念年里全新录制的唯一一张唱片。自今年七月全球发行以来,包括《卫报》《金融时报》与国际音乐网等多家海外媒体纷纷给出好评。
值得一提的是,今晚的音乐会结束后,刚刚放下指挥棒的余隆,旋即来到后台,拿起签名笔,做起了“最孤独”的签售。因疫情防控的需要,观众无法直接从艺术家手中接过唱片,但对于这张余隆携手上海交响乐团新录制的DG专辑,很多人都期待已久。乐团想出了一个好办法,采取直播的形式,让观众和指挥余隆线上“云握手”,与此同时,团长周平则第一时间把一张张签好名的唱片放进寄存柜内,让现场等候的观众“立等可取”。在这场特别的签售中,无接触不等于有距离,社交距离下,乐迷既能与艺术家 “面对面”,又可即刻拿到签名唱片,感受乐团的用心和真情。
“除了唐人街、春节、舞狮和美味的中国菜之外,中国文化还有更多的深邃和精彩值得被海外发现和了解。”指挥家余隆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有责任把中国式的审美、哲学和文学以更好的方式展现给世界,希望海内外听众能通过《大地之歌》,听见中国这几千年以来无以伦比的美丽。”
音符展现东西文化的相通之处和对比参差,“上海声音”引起外媒热烈讨论
作曲家马勒用德国诗人贝特格《中国笛》中翻译的唐诗为题材创作了《大地之歌》,其中唱词直接用了李白、钱起、孟浩然的六首唐诗,于1911年在德国慕尼黑首演。2005年,作曲家叶小纲在余隆提议下,同样以这六首唐诗为题材创作了相对应的中国版《大地之歌》。2021年,当这两位作曲家的同名作品集结在一张唱片中,东西文化的相通之处和对比参差,引起了海外媒体的热烈讨论。
近期,英国媒体以《马勒和叶小纲-〈大地之歌〉乐评-交响声乐套曲重返黄金时代》为题,阐明了两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现实意义,评价说:“叶小纲的作品似乎呈现了一个富有表现力的世界,完全不同于马勒在《大地之歌》中的色彩……上海交响乐团的演奏总体来说十分精彩,这也是一个《大地之歌》录制中比较快的版本。”
“这两部作品可以被看作两种文化的相遇,反映了欧洲和中国对于生命的成全这一基本人文关怀的不同诠释。” 英国乐评人理查德·费尔曼认为,“从风格上来看,两位作曲家有融汇之处。马勒在关于东方的细节描述中尽情挥洒笔墨,而身为路易斯·安德里森和亚力山大·郭尔弟子的叶小纲在风格上植根于欧洲传统。他的音乐气势磅礴,有恢弘的浪漫主义,而在其领悟中又具有令人难以抗拒的中国性。”
著名古典音乐网站Music Web International这样评价唱片:“指挥和乐队的演奏让我大为震撼,指挥果敢地用有鲜明对比并富有激情的速度及乐句,来确保配器织体的透明,而这种透明感若由不太敏锐的指挥执掌,这种处理可能会显得沉滞拖沓……我在听到这张唱片之前并不熟悉指挥和乐队,但听完之后,我非常期待他们未来合作的专辑发行”。
除此之外,英国主要的广播电台在“每周唱片”中向听众推荐了《大地之歌》,古典音乐网站Classical Music、Gramophone、Classical Explorer等海外媒体也都向世界各地的乐迷推荐了上海交响乐团这张DG唱片。
拓展中国古代文学在世界文化中的美学高度,成为新乐季的重要主题
同样用音乐演绎唐诗,马勒和叶小纲的《大地之歌》在艺术阐释上各有千秋。“如果马勒创作出的是油画,那么叶小纲描绘的就是水墨画。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全人类共通的情感都有各自独特的表达方式。当大家进行交流时,音乐可以成为一个非常有用的参照,帮助人们理解彼此的不同。”在余隆看来,马勒的《大地之歌》更多的是对心灵具体境况的描绘,比如有一段音乐描述人在森林中寻找一个孤独的世界,清淡的黑管吹出惆怅的心境,紧接着弦乐带出阳光的色彩,而这些都在为后面的歌词做铺垫。相比之下,叶小纲的《大地之歌》更像中国诗和中国画。“中国诗可以用一个单字表达出丰富的意境,中国画也有很多留白。叶小纲的音乐呈现了一个中国人对中国诗词的感受,寥寥几笔给人以巨大的想象余地。”
除了这场开幕音乐会以唐诗为共同文本进行中西音乐对话,挖掘中国古代文学在世界文化中的美学高度,将是上海交响2021-22音乐季的重要主题。比如,青年作曲家周天用交响套曲写成的《音诗》,以宋词为灵感。而首位获得普利策音乐奖的华人作曲家周龙将带来其获奖作品《白蛇传》,这部作品融合了京剧念白和西方唱腔,展现出巨大的戏剧张力。
相关链接:
力推新人新创意,上交打造“驻场季”新概念
——47套曲目102场演出蓄势待发,“80后”到“00后”青年音乐家唱主角
不久前,上海交响乐团2021-22团厅音乐季公布团乐季阵容,共计47套曲目102场演出。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常态化,上海交响乐团积极挖掘国内年轻音乐力量,一批“80后”到“00后”将成为舞台上的绝对主角。此外,各类音乐会将在新乐季中进一步升级扩容,增设音乐厅户外演艺空间,打造“驻场季”新概念。
“新乐季不仅给年轻音乐人展示的平台,也希望更多年轻听众加入欣赏古典音乐的阵营。”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介绍说,为了让音乐能真正融入更多市民游客的生活,上交新乐季将在两个厅之外,开发新的演艺空间举行互动活动,打造“驻场季”新概念。“我们期待让复兴中路这个地块,变成上海古典乐的地标,让大家想到要听古典音乐会,就会来这里。”
让上交音乐厅所在的复兴中路成为聆听古典乐的地标
如今,到“馄饨皮”听一场音乐会已经成了不少市民的一个习惯,更有乐迷不远千里,专程从全国各地,甚至是海外“打飞的”赶来,只为在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感受一场酣畅的交响体验。事实上,自2014年“驻厅”以来,在上海交响乐团连年呈现高质量团厅乐季、精细打磨“上交之声”的同时,来自全球的名家名团也纷纷选择将来沪演出落户在上海交响音乐厅。七年来,2000余场演出及各类活动在“馄饨皮”留下无数个难忘的精彩瞬间,使得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名副其实地成为乐迷心中听交响的首选之地。
从音乐会到大师班,从艺教活动到音乐集市,上海交响乐团七年驻厅深耕,打造出全品类的演艺新空间,让不同人群都可以找到自己走近古典音乐的参与方式。而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与一街之隔的第三空间、毗邻的上海音乐学院和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一起,也在复兴中路不到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构建起了这座城市最富音乐气息的音乐街区,成为上海打造亚洲演艺之都的重要一环。未来,上海交响乐团将开发新的演艺空间,举行小型演出、音乐家见面会等互动活动。
在上交新乐季中,从体量到内容都“便携可亲”的音乐会令人眼前一亮。新乐季将全新推出八大“晚高峰音乐会”主题和四期“音乐地图课堂”。从“斗琴”“5GUYS”“幽默”到“海顿爸爸的生日派对”“养心殿音乐坐弹会”,这些标题就能感受到节目的亲民感和设计性。而固定的演出时间、专业的声场效果,加之通俗易懂的导赏和与演奏家的近距离沟通,让大众更愿意走进复兴中路,走进上交音乐厅。
力推“新声音”展现新创意,向听众中国音乐界的不俗实力
上海交响乐团2021-22团厅音乐季在内容设计上,更加注重创意性,比如中西文化之间的交融与碰撞。9月4日,音乐总监余隆执棒乐团以叶小纲和马勒的《大地之歌》为新乐季开幕,重现第二张DG唱片中的诗意对话,两部《大地之歌》虽均以唐诗为文本,但马勒“以进为退”,表达对精神幻灭的痛苦与失望,而叶小纲“以退为进”,满怀对人生的积极的态度。而同样取材自中国古代文学的还有以宋词为灵感,用交响套曲写成的《宋词·音诗》,这部作品探索宋词在世界文化中的美学高度和崇尚的自由精神。
除了马勒,今年还是斯特拉文斯基逝世50周年,上海交响将联合北京国际音乐节共同制作这位被称为“音乐毕加索”的英文歌剧《浪子的历程》,并由驻团指挥张洁敏执棒、邹爽导演该作的中国首演。这也是上海交响在近年接连推出诸如《古雷之歌》《伊莱克特拉》《切肤之痛》《莎乐美》音乐会版歌剧后的又一歌剧力作。斯特拉文斯基的芭蕾舞音乐《彼得鲁什卡》和写于二战期间的四首挪威风格作品也将上演,展示作曲家漫长的新古典主义道路上所保持的简洁、克制和反思。
新乐季中,歌剧占有不少的比重。除了《浪子的历程》等西方经典歌剧,新乐季中还将有两部中国当代歌剧亮相。首位获得普利策音乐奖的华人作曲家周龙将带来其获奖作品《白蛇传》,这部调和了传统和现代色彩的作品,融合了京剧念白和西方唱腔,展现出巨大的戏剧张力。而作曲家郝维亚以科幻为题材的新歌剧《七日》,则借助未来科技与人类关系的讨论,来探讨东方人本主义精神,值得一提的是这两部制作将全部启用国内年轻歌唱家。
此外,左章、陈锐、陆轶文、孙一凡、王雅伦等青年音乐家将成为新乐季舞台上的绝对主角,向听众展示他们不负众望的实力和水准。
摄影:叶辰亮
作者:姜方
编辑:童薇菁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