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上海打造亚洲演艺之都的主力军,今天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发布“十四五”发展规划,助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这也是中心主动融入上海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进程所制订的最新布局。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党委书记、总裁张颂华说:“到2025年中心要努力建设成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文化演艺机构,成为品位蜚声沪上、品质引领全国、品牌享誉海外的上海文化新名片。”
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成立于2005年,是致力于高雅艺术发展和剧场经营管理的文化演艺机构,目前下辖上海大剧院、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上汽·上海文化广场、上海歌剧院、上海芭蕾舞团、上海民族乐团等六家剧院和院团以及正在建设中的上海大歌剧院。眼下,中心旗下每个院团和剧院都明确了未来发展的目标和愿景,要加强原创和运营、强化融合与创新。
推动演艺深度融入生活
艺术中心“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要致力于开拓两维圈层,实现内容出圈、产业出圈,树立全国行业新标杆。伴随受众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文化消费呈现多元趋势。不同于流量明星、热门综艺等汇聚的泛娱乐赛道,高雅经典艺术相对处于“小众圈层”,而观众培育周期相对较长,文化消费群体迭代吸纳Z世代应提早筹谋,特别要注重培养“05后”的年轻观众。大剧院艺术中心将逐步提高演艺资源及其他文化相关资源的渠道整合能力,形成上海文化艺术圈、长三角演艺圈、全国演艺圈和海外演艺圈的四大“朋友圈”,在更大范围内跨界配置演艺资源。
艺术中心“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将建设演艺新场景、文旅新场域、产业新链条三大新业态,推动演艺深度融入现代生活。着力打造演艺新场景,持续打响上海文化广场户外舞台演出季、上海音乐厅银杏音乐会、草坪音乐会等 “户外演艺新空间”;上海大剧院释放升级原有建筑潜力,成立集餐饮、咖啡、图书、文创、展览、影像、亲子活动为一身的“A+艺术空间”;鼓励各剧院差异化探索挖掘户外室内物理场景的利用,概念打造全天候演艺舞台。
同时,积极拓宽文旅新场域,积极响应文旅融合发展的时代要求,扩大上海大剧院和旅游企业定制观演旅游产品的示范效应,突出剧院、院团及周边街区的人文内涵和历史沿革,让剧院从文化消费地成为城市旅游目的地、网友必到打卡地。张颂华透露,从去年底开始,中心已经尝试推出“沉浸式芭蕾”等演出产品,下一步将在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和黄浦区等支持下,启动在上海音乐厅设立经典民乐驻场演出的计划,未来还有更多的文化体验和全新的视听盛宴奉献给海内外的观众和游客。
大力发展产业新链条,向上海各区、长三角地区及更多地区输出剧院运营管理服务,鼓励旗下单位设计开发具备主题性、系列性的文创产品,拓展文创产品销售链、开辟品牌宣传新手段。
创新融合旗下资源互补共生
艺术中心“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将从原创剧目品牌、国际节会赛品牌、公益文化品牌、剧院管理品牌等四项品牌塑造为着力点,激活发展新动能。做强原创剧目品牌,建立引进、改编、委约和自制的多样IP库,鼓励各院团结合建党100周年、建军95周年、改革开放45周年、新中国成立75周年等重大题材创演符合市场需求的原创剧目,鼓励剧院差异化定位自制剧类型,加大现有自制剧国内外巡演力度。
提升国际节会赛品牌的影响力,放大承接国家级重大文艺活动的优势。继续办好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上海国际音乐剧节、世界剧院运营及发展高层论坛等重要赛会,在原有基础上提升能级扩大影响,探索举办国际演艺领域器乐、声乐等顶级赛事,扩大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的全球影响力和行业话语权。
打造公益文化品牌矩阵,固定举办“剧院开放日”等大型艺教活动,扩大文艺党课、艺术课堂、音乐午茶、剧艺堂、芭蕾公益公开课、敦煌国乐·海上乐谈等已有品牌的影响力,加快建设在线一刻、云音乐厅、云上歌、艺术云学堂等云上品牌,为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作出积极贡献。
壮大剧院管理品牌,作为艺术中心品牌序列的新生力量,张颂华表示,“我们要在巩固1.0版三大剧院三足鼎立中心城区的基础上,2.0版聚力强化中心磁场,与周边区域和空间形成辐射联动,3.0版要做大上海主场,‘十四五’期间,以上海大剧院的剧场优质管理资源为资本输出管理服务,运营好上海西岸大剧院,杨浦大剧院。4.0版要努力走向长三角及全国市场,力争形成全国剧场空间雷达状版图,擦亮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的管理服务和输出的金字招牌。在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下,适度超前谋划上海大歌剧院的未来运营,在上海,形成并夯实一江两岸多边开花的剧场空间布局”。
面对未来的规划,张颂华坦言,融合发展、守正创新,多元经营将是未来的重点方向。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旗下院团和剧场资源丰富,但是还没有形成更大的合力,应该要产生更大的集聚效应和综合影响力。所以在这次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进一步推行剧院和院团、文化和新领域、演艺和文创、线上和线下等融合。
加强适度的场团融合,进一步发挥艺术中心的统筹协调,强化旗下场团“一盘棋”发展导向,促进旗下场团适度融合,探索推进以产品为中心的“产场融合”。上半年,将以打造基于互联网传播的大型音乐直播活动为契机进行资源整合深度试水。同时,探索驻场演出、场团合制等方式促进供需匹配,在艺术中心的统筹下,高质量地推动场团融合。
拓展表演文化艺术和新领域的融合,以文化+旅游、文化+教育、文化+金融、文化+科技、文化+大数据等相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汲取新领域的资源壮大演艺发展,从而推动新领域的向上成熟。
引导演艺和文创的融合,鼓励旗下单位围绕主营业务、剧场建筑、经典剧目和IP及观众迷诉求等元素,结合自有品牌,加大与文创行业的融合力度,体现各自文化特色。
加强线上和线下的融合,十四五期间,中心将加速数字化发展的进程。疫情倒逼文化演艺行业发生深刻变革,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是当下乃至未来观演模式的一大趋势,做优做精现有线上演出和艺教品牌,鼓励旗下单位的创制演出提前做好线上展播的规划;推动更多名家新秀精品力作通过国际合作平台达成“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
多举措并行培养更多演艺人才
艺术中心“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要抓好六支人才队伍。建设表演艺术人才强将,发挥名家大师引领作用,善待作出贡献的台柱子,发扬和传承大师的艺术经验;同时培育明天的台柱子,发挥青年名家的中流砥柱作用,深入实施“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优化“一人一策”培养方案;引进海内外名家大师,参与中心剧目的创制和演出,提升国际知名度。
聚焦演艺创作人才,特别是剧本剧目孵化、创作和引进者;汇聚国内外演艺专家驻团指导、提升专业能力;下一步,要强化制作人概念,培育很多的制作人和版权方面的人才;注重剧院运营管理人才、舞台技术人才、市场拓展营销人才、互联网人才,壮大剧院管理品牌人才库,扩大视野招募有海外留学和实践背景的运营管理人才。
面对未来剧场运营和发展的广阔空间,大剧院艺术中心已经和相关剧院和专业高校进行联动合作,开始布局舞台技术等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同时,探索试行有竞争力的人才激励机制,畅通管理、营销人才发展渠道;引进具有互联网基因和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推进智慧剧院建设,加大数字化转型的进程。
张颂华说:“2025年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将迎来成立20周年,我们要举经典高雅的旗、打改革创新的牌、走扎根人民的路,以桃李年华迎接文化行业的新时代,以青春之机构再造上海演艺市场的新格局。”
图片来源: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
作者:姜方
编辑:郭超豪
责任编辑:王雪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