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上海,绕不开‘房子’这块。这几乎是近十几年来与上海百姓生活最密切相关的一个词。错过或是侥幸,生出无数的悲欢离合。”土生土长的上海70后作家滕肖澜,今年推出最新长篇小说《心居》,首发《收获》2019长篇专号·冬卷,近日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推出单行本。
“心居”背后有着怎样的上海故事?上海文学创作中心、上海作家俱乐部有限公司承办的首场“作家进社区”活动,在新揭幕的浦东新区浦兴街道社区文化活动分中心,吸引了当地居民与读者。分享过程中,滕肖澜直言,这部小说写“居”,但并不局限于买房卖房,而是从一个大家庭衍生开,写了祖孙三代,有老上海人也有新上海人,“我更关注房子这一载体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变化。”
《心居》深潜于生活,道尽普通人对“小日子”不懈持有的热望,纷杂日常中的极力争取。小说有生于斯长于斯的城市常驻者,折腾半辈子只为落叶归根的老上海人,不想变得透明而努力上进的新上海人。在日新日进的大都市大时代里,以顾家三兄妹为代表的上海人们,围绕房子衍生出种种悲欣交集的人生经历。他们渴求更丰沛的物质生活,也不遗余力为个人灵魂寻找安妥栖居之处。滕肖澜坦言,身为上海人写上海,既有便利的一面,另一方面身在其中,就像蜡烛的光,最靠近它的地方,反而温度最低,所谓“灯下黑”,“一方面我要兼顾到上海人既有的、大家熟知的品质和特色;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挖掘出上海人新的东西。”
在上海市作家协会的指导下,作家书店联手浦兴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未来,类似文学专业机构与沪上社区的牵手还将日益频繁活跃,系统化规模化。“调研走访中,我们发现,分布城市各个角落的庞大社区存在大量文学阅读、交流、互动的需求。上海新建的文化空间如社区文化中心、图书馆等,需要大量文化内容去填补赋能。如何呼应对接这种需求?希望此次开个好头,发育出一种文学服务社会服务基层的手段,丰富公共文化的供给。”在上海作协党组书记王伟看来,系统化、可复制的文学服务产品与模式是上海文学界眼下正在探索的方向,嵌入有需求的空间,让文学直接为读者、受众服务,让作家更频密、更深入地到读者中去。
从《城里的月光》《乘风》,到《城中之城》,再到《心居》,作为浦东开发开放亲历者,滕肖澜感受到的不仅是外部环境的改变,更是浦东人从衣食住行的改善,到心理自信的不断增强,这也会不自觉地融入写作中。“我的作品几乎都和上海、浦东有关。城市日新月异,写城市的眼光,既怀着对将来的憧憬和展望,也有对逝去时光的回顾和梳理。”
“上海,作为我笔下常驻的城市,对她始终怀有无比深厚的感情。这座美丽的城市。每次书写她,我都是格外的小心翼翼,珍而重之。”恰如滕肖澜所感慨的:我希望自己笔下的上海,是真实的,感性的,值得尊敬的。她不仅仅是一座城市,而更是一个信念、一份希望、一种精神。我希望我能写出这种感觉,为所有的上海人——生于斯长于斯的上海人;折腾半辈子好不容易才回来的老上海人;为了留在这片土地而不断努力播洒汗水的新上海人。《心居》写的是上海,更是上海人。书中的人们,那样顽强地生活着,对抗命运,努力不懈。虽然是小日子,过的却是大味道。
作为主持人,浦兴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汪爱明深有感触:随着文化团队的需求和文化内容拓展,转型突出书香浦兴,“3+1”公共阅读空间呼应了大众需求——成人阅读区,亲子活动阅读区,打卡的作家书屋,合力营造文化空间,引进更多适合社区广大群众喜爱的阅读活动。
作者:许旸
题图:袁婧 摄 主办方供图
编辑:吴钰
责任编辑: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