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界碑》
身着迷彩服,肩跨多彩“佤族包”,在祖国西南边陲的普洱市西盟县,驻守着一位老巡边员岩聪。他5岁起随父巡边,守护4块界碑、7.9公里边境线,为祖国巡边55年,走了10多万公里。“我的根在中国,我的生命在界碑旁,我要一直坚守下去。”岩聪说。这个关于忠诚与坚守的动人故事被上海群文工作者改编成了舞蹈作品《生命界碑》。9月27日上午,“人文松江”艺术论坛暨2020松江区原创舞蹈作品专题研讨会在松江区图书馆会展厅召开,舞蹈界专家汇聚松江,对《生命界碑》等新创舞蹈作品提出打磨建议。
卫国戍边55年的佤族老人岩聪(来源:中国日报)
《生命界碑》创作者顾风庆的作品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树一帜的个人风格。《小笼师傅》《大饼油条豆腐浆》等“接地气”的舞蹈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上海城市精神,表现了普通百姓的时代风采,其中部分作品曾获得中国艺术节“群星奖”,华东专业舞蹈比赛创作、表演“金奖”。但顾风庆感到,舞台艺术除了挖掘家长里短的题材外,也要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寻求风格上的新突破。于是,就有了《生命界碑》《月牙泉边的上海姑娘》《待到樱花烂漫时》等全新作品。
《月牙泉边的上海姑娘》
《生命界碑》是松江区为云南西双版纳州文化扶贫项目打造的作品,根据真实的原形人物创作。这段叙事性舞蹈的主人公就是佤族老人岩聪,他从5岁起为祖国守护着界碑,每天徒步几十公里。作品运用了一根红色竹竿,寓意着祖国的边界线。顾凤庆曾跟这位老人进行过交流,“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后,我的创作状态变得非常亢奋和激动”。
“人文松江”艺术论坛在中共松江区委宣传部的指导下,由上海市舞蹈家协会、松江区文旅局和松江区文联共同主办。中国舞协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罗斌,中国舞协副主席、原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艺术指导赵明,中国东方歌舞团国家一级编导周莉亚和上海市舞蹈家协会专家组一起观看了原创舞蹈视频。其中,《月牙泉边的上海姑娘》取材于“感动中国”原形人物樊锦诗,讲述了普通上海姑娘在青春岁月中投身于茫茫的大漠中,用一生的经历坚守敦煌考古研究工作。抗疫作品《待到樱花烂漫时》歌颂了医务工作者勇于担当,奋战在抗疫第一线的时代精神。
《待到樱花烂漫时》
专家们从题材、立意、风格、语汇、手法等多个角度,对作品提出了进一步打磨的可行性建议,鼓励松江的年轻编导沉入生活,拓展视域,深度共情,将宏大叙事从小处入手,到细处落实,更加生动地勾画人物情感,表达时代精神。
作者:宣晶
编辑:姜方
责任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